多媒体
相关tags:
多媒体名词解释:是多媒体技术的简称。所谓媒体,指的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媒介或中介。一般来说,媒体有五种类型名词解释: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和传输媒体。其中的感觉媒体是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感觉的媒体,它包括人类的语言、音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sound)、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活动图像(live video)、文字(text,亦称文本)等。在现代,人类的信息交流更经常地表现为人一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多媒体技术就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方法,目的是使多种信息建立一定的关系,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多媒体技术的实质是把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媒体数字化,再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处理,以最适合人类的习惯,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而也是利用率最高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多媒体这一名词来源于电影产生之前——人们试图采用多部幻灯机联动的方式,使静止的幻灯画面活起来,再利用留声机把声音插入,使文字也“活”起来,这种多媒体正是电影的前身。单词multimedia原是形容词“多种方式的”,此时转意为名词,指这一套幻灯一留声机系统,现在再引申为上述多媒体技术。
从计算机产生之日起,人机界面(interface亦称接口)就成为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编译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可以说都是为此而设置的,但所有这些,都只能解决文本处理问题,对其他感觉媒体如声音、图像、图形等无法解决,更无法解决人机信息交流的“交互性”的问题。人们一直追求友好的人机界面,其实质就是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的人机界面,后来就发展出了多媒体技术下的人机界面,第一次提供了一个多种媒体综合的人机交互式的界面。
多媒体技术不是某一个人的一次性发明,它是许多发明综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术。
最先提出并实现了人机交互性界面的似乎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N.尼葛洛庞蒂(他后来以一部《数字化生存》而闻名世界)。1978年,他受美国军方的委托,开发了一个虚拟现实的技术名词解释:用几个光盘录下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彭(Aspen)市的街道,使得后来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模拟出游历阿斯彭街道的过程。操作者不仅能观看,而且能参与,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向右转或向左转,走进商店与售货员谈话,可以停在某一点,也可以让它重演,甚至自己可以决定参与的程序等等。这些,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式功能,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主动地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在这一技术成功的鼓舞下,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媒体实验室,就由尼葛洛庞蒂主持。
多媒体所采用的磁盘——光盘,则是荷兰飞利浦公司开发出来的,其主要负责人为P.克拉默,他于1968年起负责改进音像制品质量问题,就开始开发光盘以取代不太精确的电磁方式。20世纪70年代出现影碟和音碟两个方向的研制工作。1978年,飞利浦公司率先推出影碟机并投入市场,1980年,飞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合作推出CD音乐光盘(音碟),一张音碟可播放74分钟音乐——正好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指挥演奏一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间。1981年萨尔兹堡复活节音乐会上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播放了《命运》的音碟,它的极佳的效果立即征服了音乐界,一些音乐界的名人纷纷录制音碟。1982年,为飞利浦、索尼公司生产音碟的宝丽金唱片公司就售出了30万张音碟,人们绝没有想到的是9年之后,仅美国销售的音碟就达到此数的3300倍!
1984年,正好是最先推出完整的PC机的苹果公司又最先推出了一种具有独特的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麦金托什”(macintosh,蜜桔,不过更普通的称呼是“大苹果”,简称MAC机),它在计算机上最先推出图形用户接口,这是先施公司的一家研究所开发和推荐的。其图形工作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并为此使用了鼠标、视窗等技术,相当友好的图形界面,一下子抓住了用户的心。对声音它也相当重视,可以作曲、作电声乐队的自动控制——它的主板上设计了一个8位乐效装置。1984年元月,在MAC机露面的展销会上,首次露面的MAC机以合成语音自我介绍出场名词解释:“哈罗! 我是麦金托什,我会讲话。”当年获得全美硬件产品桂冠的名头。
“大苹果”的成功引起了人们对多种媒体综合处理的注意,MAC机的图形处理基本上是图形或静止图像,能否像电视那样使图形动起来或引入活动图像呢?这是立即受到人们关注、探讨的问题。人们很快发现,这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处理的问题,在计算机里,任何图像都先被处理成数字,图形具有信息密集的特点,活动图像的信息尤其密集,因而它们转化的数据特别多,例如一小时的电影转化为数字,其数据量高达100G=100000MB,任何一种存储器存起这些数据也有很大困难,如600M光盘要134张! 而且任何PC机也无法处理这么多的数据。因此要想解决活动图像的计算机处理,就必须解决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的问题,这称之为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的开拓者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尚农(他以1948年出版的《信息论》而闻名世界),他于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最小冗余编码就是一个数据压缩方法。20世纪40年代D.A.霍夫曼提出的编码方法是又一种早期的数据压缩方法,后来时有改进。1977年,数字压缩技术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1977年和1978年,以色列的J.哲夫和A.莱姆派尔提出了两种基于字典的新压缩算法,引起压缩技术的巨变。1984年,美国的T.维尔茨进一步提出IZW算法,它很快被用到各种机器中,一些UNIX系统就提供了数据压缩功能,1985年N.J.外思创用了一个压缩/归档实用程序ARC,在各种操作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1991年,人们公布了静止图像的压缩标准及活动图像的压缩标准,一些数据的压缩比达到了50名词解释:1,前述一小时的电影可以装入3张光盘中,这才达到了要求。
实现多媒体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数字视频交互技术(DVI),主要是把电视(采用模拟电子技术)信号数字化,然后用计算机处理,使之具有交互性。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电视虽然早就包含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内容,但却不是多媒体,因为它缺乏与使用者的交互性。把电视转变为多媒体的关键是DVI技术。
早在1983年就有了DVI的思想,1986年美国RCA公司推出了早期的DVI实验系统,1987年微软公司也实验了在光盘上引入视频图像和声音的系统。后来RCA公司把它的DVI技术卖给了GE公司,后者又转卖给Intel公司。Intel公司开始准备用硬件来实现这一技术,1989年推出第一代DVI芯片750,1991年推出750Ⅱ,但效果都不理想。而1992年,Intel公司又决定用软件来实现DVI,1992年底推出了基于微软的Windows 3.0的Indeo软件,在PC的VGA显示器上播放出近似电视的运动图像。
1986年,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又联手推出用于PC的CD系统,1990年微软公司等公布的MPC(多媒体PC)标准中,把CD—ROM驱动器作为标准配置,CD—ROM真正成了多媒体的软磁盘。在公布MPC标准的大会上,多媒体计算机就正式诞生了。但此时,在声音处理上,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MAC的数字音效装置毕竟相当粗糙,无法充分发挥MPC的功能。人们试图从硬件上解决声音处理的问题,1986年,一位加拿大音乐教师与日本雅玛哈公司合作,发明了一种叫“魔奇声卡”(Adlib)的装置,曾经风靡一时,但效果仍未完善。1991年,新加坡创新公司的沈望博发明“声霸卡” (Sound blaster,声音起爆器)解决了声音处理问题,现在MPC可以振翅高飞了。
多媒体现在应用于虚拟现实、数字电视(以取代模拟方式下的“高清晰度电视”)、人工智能等几个方向,而作为多媒体的直接实现的MPC现已全面普及,现在上市的多数PC都是M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