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
相关tags:
狄德罗名词解释: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早年受业于耶稣会修士,后至巴黎学习,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酷爱文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并掌握多种外文。1749年发表《供明眼人参考而谈盲人的信》,因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触怒教会和封建统治者,被捕入狱。出狱后,主编《百科全书》,并团结许多先进知识分子,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1773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ЕкатеринаⅡ,1762—1796年在位)之邀访问俄国。曾为女皇制订《俄国大学计划》,并试图说服女皇从上而下实行政治改革。恩格斯曾赞他为真理和正义而献出了整个生命。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统一于唯一的实体,即物质。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即“异质物质”或称“元素”。元素不仅在性质上是多样的,而且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故能组成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人和动物都是诸元素的组合。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说有上帝,那么这个上帝也是由诸元素组合的。批判把物质与运动割裂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认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基本上可分两类名词解释:激动和移动。激动是物质内部的力,移动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移动和激动之中,或者同时既在移动中又在激动中。认为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绝对静止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提出进化论思想,认为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非生物与生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强调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如果人脑受到损伤,则将丧失思维能力。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的对象。提出认识世界的三种主要方法名词解释:观察、思考、实验。观察,即通过感官和仪器收集事实材料,认为感觉是人们一切认识的来源,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认为感觉与思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切可以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强调通过实验来检验思考的结果,以鉴别真理与谬误。反对一切宗教。认为世界上的宗教都是假的,是人类相互仇恨和残杀的根源。是无知和欺骗的产物。认为上帝创造世界观念是一种妄想。深信随着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理性一定能克服迷信,科学能消灭宗教。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没有一个人可以从自然得到支配别人的权利。提倡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立法权属于人民。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和契约,所以是有限的;如果君主破坏契约,臣民就可以剥夺他的权力。期望开明君主从上而下实行社会改革。认为人性有自私自利一面,亦有德性、仁爱和良知一面,人之所以道德败坏,是由于教育和立法制度。如果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德性得到报偿,也许就不需要惩罚罪行了。主要著作还有《对自然的解释》(1754)、《拉摩的侄子》(1762)、《达兰贝尔的梦》(1769)、《达兰贝尔与狄德罗的对话》(1769)、《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哲学原理》(17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