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相关tags:
顾炎武名词解释: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昆山、嘉定等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游遍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并联络同道,以图复明。晚年卜居华阴。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故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重考据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哲学上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观点。肯定“气”是物质性的实体,天地万物的存亡皆由气聚散而成,“精气为物,自无而之有也,游魂为变,自有而之无也”。宇宙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也同样都是气的聚散。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的唯物主义命题。指出抽象的“道”不可脱离具体有形的事物“器”而存在,“非器则道无所寓”(《日知录·形而上者谓之道》)。认为要得“道”,需求之于器,“是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故其自言也名词解释:‘下学而上达’”(同上)。强调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其“下学”指考察实际的具体事物,其“上达”指贯通具体事物的道理和原则。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结合。要求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指责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认为宋明理学已堕为禅学,“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否定鬼神的善恶报应说,指出“善与不善一气之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而然”(《日知录·惠迪吉从逆凶》)。肯定市民经济利益,倡言自私为人之常情,“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日知录·言私其
...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
...所以西南的说法在这两点上正确率就高的。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意思就是,在秦人入蜀前,在今天的四川一带就有饮茶的历史了。四川在我国也是属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如果说...
...人,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答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曾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宴会汉赋
...人,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答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曾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宴会汉赋
...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2、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rd
...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2、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rd
...《易·乾卦·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作为名词是指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就“学”与“问...
...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论》二、热爱生命,感恩,爱心,热情1、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