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相关tags:
佛性名词解释:中国佛教哲学范畴。原指佛陀本性,后泛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原因和根据。含义丰富复杂,并不断演变,有种种异名。《大乘义章》卷三名词解释:“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佛教主张“心性本净”,佛性说为“心性本净”说的进一步发展。真谛译古印度世亲著《佛性论》,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分佛性为三种名词解释:(1)自性住佛性,即一切众生生来本有的佛性;(2)引出佛性,即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而引发出来的佛性;(3)至得果佛性,即修得佛果时所显现出来的佛性。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佛性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发。东晋道生开始着重阐发涅槃佛性说。他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认为“一阐提人”(不具信心、断了善根的人)皆得成佛。时法显译出的《大般泥洹经》,认定“一阐提”不能成佛,因而道生之说遭到众生的攻难。后来昙无谶译出四十卷《大般涅槃经》,果称“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道生的主张遂受到僧众的承认和赞扬。此后,佛性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南北朝时出现的许多涅槃师说,都以佛性理论为研习的重点。吉藏将当时涅槃师各派关于佛性意义的说法归纳为十二家,分为三类名词解释:第一类二家,都以人言佛性。其中一家以众生为正因佛性;另一家以六法为佛性。第二类五家,都从众生的心上讲佛性,即以心(识)、冥传不朽(识神)、避苦求乐、真神(神明的本体、灵魂)和阿赖耶识(含藏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精神性种子)自性清净心为涅槃。第三类五家,都从理方面讲佛性,即以当果、得佛之理、真如、第一义空、中道为佛性。隋唐时对佛性说更有创造性的发挥。天台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