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
相关tags:
道德教育名词解释: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转化为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环节。在各种伦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德治”,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在欧洲,康德强调道德教育要以人自身为出发点,主张通过理性来增强人们的自制力,通过道德问答形成人们的道德观念,使人们习惯于按照道德规律行动。唯物主义者则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荀子主张“性恶论”,但认为只要“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就能“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荀子·性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名词解释:人的各种恶行和美德,他们头脑里充塞的各种谬误和真理,他们所养成的各种可褒或可贬的习惯,他们所获得的各种品质或才能,应当在教育中去寻找其主要来源。指出人们的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结果,并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受教的一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吸取历史上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价值的思想材料,并给予道德教育的目的、途径和方法以科学的说明。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它通过培养符合该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来维系社会道德状况以致整个社会秩序。并认为个人道德品质和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有密切联系,提高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对改善社会道德风尚能够起积极作用,社会道德风尚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能产生重要影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任务是批判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意识,同一切不道德行为和现象作斗争,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和进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活动的社会意义,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情操的一代新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坚持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的方针,通常采取正面引导,耐心说服的疏导方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对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以及不同年龄特征和不同个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