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
相关tags:
和谐社会名词解释:一种社会结构“良序化”和社会关系“和谐化”即有序—和谐的理想社会。属于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范畴。追求“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把有序的制度安排(礼)与和谐的人伦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设定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人伦和谐还在于人们践行反映有序制度的道德规范。《论语》中说名词解释:“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和就在礼之中,强调了礼作为制度安排对于实现人伦和谐的功能。而孔子提出“仁”、“忠恕”等道德要求,以“仁”辅“礼”,仁、礼统一,凸出了道德、德性对促进人伦和谐的作用。荀子提出“义分则和”。认为社会人群只要分得合理,且各有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使不同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义,即“义、分相须”,就能达致社会和谐,他称之为“群居和一之道”。儒家的这些思想反映到世俗层面,就是“国泰民安”、“家和睦邻”。西方历史上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倡导“和谐”和“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人类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社会”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名词解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联合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人类所理想的最高境界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吸取传统的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资源,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制度安排、社会分配、思想道德、人际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