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

相关tags:

勇敢名词解释:指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而不怕困难、危险和牺牲的精神和行为。道德范畴之一。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只有打猎或作战勇敢的人,才能获得大家的尊敬,于是勇敢遂成为一种美德。在拉丁文中,勇敢和美德就是用同一个词(vitus)来表示的。在古希腊,勇敢被列为四主德之一。一般都把体力过人,作战奋勇向前视为勇敢。德谟克里特还把那些“对自己的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赋予勇敢以精神上的含义。不同的思想家对勇敢的本质有不同理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名词解释:“关于恐惧和自持的情感,它的中道是勇敢。”伊壁鸠鲁认为名词解释:勇敢是人能够忍受痛苦、艰辛和危险,以求得心灵的最大快乐。至中世纪,四主德为基督教之主德所改造和取代,勇敢成为仁爱的一种表现。如奥古斯丁认为名词解释:勇敢就是耐心而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人的苦难,把它看做神对自己的考验。在中国古代,勇敢通常称为“勇”,儒家把它与“智”、“仁”相结合,被称为三达德,在封建道德中占有一定地位。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勇敢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提倡勇敢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和特权,而被剥削者的勇敢行为则同生产劳动和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迫的斗争相联系。勇敢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无产阶级继承历史上劳动人民和先进人们的美德,并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勇敢是无产阶级的本色”(《朱德选集》)。对勇敢行为的道德评价,取决于这些行为的社会内容。只有勇敢行为符合正义事业和社会进步时,才是道德的行为。无产阶级的勇敢行为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因而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岗位上有不同的表现,但都与坚定、刚毅、主动、首创等品质相联系,表现为自觉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一种意志品质,勇敢是后天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结果,并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