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
相关tags:
社会习俗名词解释: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世代沿袭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它是人类社会所出现的最早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首先起源于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它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种因素决定。习俗的形成有扩散和倡导两种途径。扩散又有两种形式名词解释:①横向扩散,即由周围的同伴相互影响而传播开来;②纵向扩散,即由上层社会或下层社会首先兴起与流行,然后才向其他社会阶层扩散。倡导,即先由少数人有意识地创造出来并积极提倡,最终形成社会习俗的形式。社会习俗有以下特征名词解释:①广泛性。习俗的内容十分丰富,渗透到各社会活动领域。②地域性。具体习俗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存在并发生作用。③稳定性。习俗形成之后,便成为人们牢固的成见与动力定型。就习俗的具体内容看,可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名词解释:①岁时节令,是根据时间推移顺序而周期性地出现的习俗。如春节、泼水节、清明节、圣诞节等。②人生礼仪,是根据个人的生命发展而定期出现的习俗。如生日、婚礼、割礼、丧葬等。③社交庆典,是人们为了进行集体交往与娱乐而周期性或定期性出现的习俗,如竞技、赛会等。④原始信仰,是人们根据共同的向往或信念而出现的行为模式,如敬神,祭灶等。⑤生产禁忌,是伴随生产活动过程而出现的习俗。⑥日常格调,是人们饮食、服饰、居住、见面等方面的特殊模式。⑦惯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某些规定,如我国的车行靠右,而英国的车行靠左,我国吃饭惯于用筷子而西方国家吃饭惯于用刀叉等。习俗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名词解释:①鼓励人们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②反映人们的心理与意愿。③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具有强大的约束力。④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具有整合功能,可以加强一定地域内人们之间的亲近感与凝聚力。习俗也可能有不良成分与流弊。移风易俗的主要任务是名词解释:①利用某些习俗发展地方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②采用功能模拟方法,立新风、去旧俗。③创造新的习俗。根据民族、地区的某些共同心理、生活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创造新的节、俗、礼仪与惯例,以达到激发人们意志、建设社会的目的,如我国就创立了植树节、教师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