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革命
相关tags:
反革命名词解释:与大革命相对抗的、既有学说又有行动的一场运动。
它与革命本身同时产生,从一开始就决定誓死与革命为敌。1789年三级会议时,大部分贵族和上层教士就试图防止出现任何变革,王党分子则更是敌视与传统封建王朝对立的革命者。运动开始时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只要对己有利,能保证自己的特权,便是反对革命的依据。他们赞成《论法的精神》中所称颂的君主制、将民族分为三个等级、维护封建制度、即使要取消也必须支付赎金等学说。总之他们希望保持1789年革命前的法国制度:维持社会三个等级的差别,保证前两个等级的特权。反革命理论纲领直到1790年11月英国人柏克发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后,才找到自己的哲学依据。
此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789年发表的一本激烈反对法国革命的小册子,其中指出这场革命与英国1688年革命根本不同;第二部分则完全是反革命观念在理论上的发挥。该书在当时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很快被译成法文。第一部提出反革命学说的法国书籍发表于1796年,即梅斯特尔的《论法兰西》。书中指出:大革命是18世纪整个欧洲道德和宗教沦丧的直接结果;要战胜革命,就必须恢复道德和宗教;要完全恢复1789年前的旧制度是不可能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新制度,其基础就是服从上帝的意志。反革命者并未自始至终都意识到要把这些理论化为行动。当他们发觉自己是一小部分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时,第一个步骤便是离开法国逃往与革命为敌的国家,组织军队,配合外国干涉军打回法国,扼杀大革命。
逃亡自1789年7月14日起至国王出逃失败时又急剧增加,1791-1792年冬达到高峰。1792年4月20日对奥普宣战后有所减弱,但直至1802年始终未见停止。
外逃者总数约15万,贵族、旧军官居多,农民亦不少。1791年底起,逃亡者组织小股军队,在科布伦茨、巴登设立大本营。他们曾随普军进攻法国,但由于不伦瑞克公爵并不信任他们,加之普军在瓦尔米一役战败,逃亡军便很快退走了。外逃反革命对革命构成的威胁不如国内反革命大。
后者往往与外敌相互勾结,向英国及其他反法国家提供各种情报,破坏革命。第一次大暴动发生于1793年3月的旺代。
10日征集志愿兵那天,这一地区农民在反抗派教士和反革命的煽动下,组织起“天主教和国王军”约10万人,得到英国支持。
叛军在12月12日的勒芒和23日的萨伏内两役中被共和军彻底击溃。然而,在他们煽动下,布列塔尼郡也发生舒安党叛乱。1795年在英国支持下与返回的逃亡军一起在基贝隆半岛发难,结果4500名逃亡军被奥什将军率领的共和军包围,最后投降,叛乱遂告失败。
但舒安党骚乱一直延续到1804年,其他零星骚乱亦持续了很久。反革命叛乱尤为激烈的地区是东南部的里昂、尼姆、马赛、土伦等城。尼姆居民甚至提出建立南方联邦共和国。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趋势,故未有结果。国民公会军队在1793年6月底占领了阿维尼翁、尼姆;8月25日占领马赛;10月9日攻克里昂;12月18日攻占土伦。1789年后对革命造成的巨大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督政府时期,反革命想卷土重来,联合英、奥、俄、土等军队,多次发动叛乱,但最后都归失败。雾月18日政变后波拿巴上台。
军事上的胜利与和平的短暂恢复打破了反革命企图。1803年重启战端,这给反革命带来一线希望,他们想通过谋杀拿破仑而重掌大权。
但王党分子和反革命将领相继被捕,或处死,或入狱,或流放。反革命阴谋终未得逞。
在严酷的刑法面前,王党分子的反革命活动转入地下或改头换面地出现,直到1814年拿破仑兵败才又重新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