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相关tags:
周恩来名词解释:【生卒】:1898—1976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9年回国,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领导人,曾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正值国共合作,先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
1925年参与领导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1926年底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后兼中共浙江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央军委书记。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8年在中央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
此后在上海秘密领导革命工作,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为保证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革命工作作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
1929年9月,主持起草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12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决定继续担任中央军事领导工作。会后与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导红军的行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进行调解谈判,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代表中共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并先后领导中共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193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为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分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制止反共逆流,克服投降危险,作出了不懈努力。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和实施,同时指导了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总理,直至逝世。
曾任外交部部长,并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第十届中央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主席。
建国初期,曾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参与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的制定和有关组织工作。并协助毛泽东、朱德为加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9月不再任军委副主席。
他担负着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长期领导外交工作,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曾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并参与领导国防事务,亲自主持了研制导弹、核武器及航空等尖端科学研究的有关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继续进行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人士,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1971年9月与毛泽东一起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武装政变。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重申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了极其广泛悼念,并导致了4月上旬的“天安门事件”,进而发展成为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全国性抗议运动。周恩来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广泛爱戴和尊敬,他的主要着作收入《周恩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