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相关tags:
虎
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分布
在我国曾广泛分布,北自黑龙江,南至西双版纳,东起东海沿岸西至新疆罗布泊,可以说除海南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有虎的踪迹。据记载,我国虎
有6个地理亚种,实际上可能只有5个是一般所接受的。
1、指名亚种P.t.tigris(孟加拉虎),分布于西藏亚东、吉隆、达旺以南及林芝、墨脱等地;云南西部德宏州等;
2、南亚亚种P.t.corbetti(印支虎),分布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西西南部;
3、华南亚种P.t.amoyensis(华南虎),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为我国特有亚种,过去曾广泛分布在东起闽浙(约东经120°)西至川西(约东径100
°),南自广西(约北纬23°)北及豫晋边界(约北纬
35°),全区东西长约2000km,南北宽1500km。据记载一个多世纪前,厦门(1858)、杭州(1880)、福州(1894)、南京(1895)都曾发现过虎,之后在安徽安
庆、四川宜宾、乐山、青川、平武亦相继发现有虎(Allen,1938)。
据调查,本世纪50年代江西、湖南、贵州等省还是虎较多的省区。
然而,据近年来调查,许多省区的虎已经绝迹。至90年代初,仅见于粤北、赣南、湘南及桂东
北(南岭)、赣北及闽西(武夷山)、湘西北、黔东北及川东南(武陵山)等,总计约20万km2;
4、西北亚种P.t.virgata(里海虎),记录于新疆塔
里木河沿岸、罗布泊。估计在本世纪20年代绝迹。
本亚种在伊朗、俄罗斯境内于70年代亦先后绝迹
(Jackson,1993);
5、东北亚种P.t.altaica(东北虎),本亚种在东北山区曾广泛分布,但近30年来,东北虎的分布区大大缩小,至80年代初仅见于东径128°以东的东北
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老爷岭)。事实上至80年代末,长白山区的虎已经绝迹,只有少数个体残存在吉林省珲春县春化林区。
生境与习性
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
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
捕食野猪,以及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km远。怀孕期105天左右,每产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约1kg,哺乳期5~6个月,母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
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故在自然条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龄时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寿命一般20~25年。
种群现状
我国曾是多虎的国家,常有虎危害人畜。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1750张,估计50年代初我国野生虎有万头之多。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了消除兽害,奖励打虎
英雄除害。据记录,1955~1956年江西省共捕杀
171只虎,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6万km2,平均每
940km2面积上就捕杀一只虎。
此后,虎在许多地区逐渐减少乃至绝迹。秦岭的虎于60年代灭绝。据陆厚基和盛和林估计,1977年实行捕虎禁令以前的30年时间中,大约有3000
只虎被杀(Jackson,1990)。
例如,在每年的虎皮收购量中,华南虎数量从五十年代初的每年78.6张降到六十年代初的30.4张,到七十年代初的3.8张,到1979年的一张
(NowellandJackson,1996)。
山西的虎自1974年元月在原平县收到一副虎骨后,至今已近20年,除一些有关虎的见闻外,一直未得到有力的实据。
据近年来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国有林区)调查,只有12只虎散布在完达山(7只)、老爷岭(3只)和张广才岭林区(2只),与1975年调查结果81只相比,15年来减少率达86.2%,其年均递减率为11.2%。
长白山的虎于80年代末亦已绝迹。
最近的报告显示,在湖南南部,北部,江西中部,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又发现虎的踪迹。
现在,中国野生虎的总数估计已不足150只,
其中东北虎残存约20只(马逸清等,1994;高中信
等,1993;吴宪忠等,1994),华南虎20~30只(刘振河等,1983;袁喜才,1994;何晓瑞,1994),印支虎估计有30~40只,孟加虎的数量估计30只左右(何晓瑞,1994;王应祥,1995)。全世界总量不超
过7,700只。(No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