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
相关tags: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镇北,是我国有名古刹之一,与龙华宝塔、桃花,合称龙华风景区三绝。
龙华寺历史悠久,建寺的年代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有说相传创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有说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又据宋元地方志所言,称该寺建于五代,是吴越王钱淑所建。皮日休写过一首《龙华夜泊寺》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日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斜。”皮日休生于公元 834 年,卒于 883 年,是唐代文学家,曾参加过黄巢农民起义。诗中既然称龙华寺为古刹,足见尤华寺建在皮日休之前很旱,可惜当时寺已被毁,只“存古刹名”。宋元地方志所言五代吴越王所建,应该说是重建,此后屡有兴废。
北宋治平三年(1066)赐名空相寺,现在寺内还保存有空相寺西南角石。到了元代,该寺又毁于兵火。明代永乐年间重建,又复称龙华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物,列为天台宗十刹之一。清顺治年间,临济宗 32 世韬明禅师担任主持,对该寺进行扩建。咸同年间,又遭兵火,光绪元年(1875)重建。
龙华寺坐北朝南,布局和众多古刹一样,成轴线分布。中轴线上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等五进殿院,两侧有三重檐的钟楼、鼓楼和配殿。
歇山式的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门两侧各有圆窗一个,透雕九龙戏珠,门上“龙华寺”三个大字是赵朴初所书。寺门前有竹制牌坊一座、向外一面书“龙华古寺”,内面书“同圆钟智”。山门与天王殿之间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钟楼明成化年间重建,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两次进行重修。钟楼三童檐,内有扶梯,下层有外廊。上层悬挂的青铜钟,高约 2 米,直径约 1.3 米,重约一吨,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铸造的。钟下面供地藏王菩萨。鼓楼建筑的年限和规模与钟楼相同,鼓的直径为 1.6 米,下面供关公大帝。
天王殿是单层歇山式建筑,正面供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均为木雕像,两侧是四大天王泥塑像。弥勒佛袒胸露腹,体态肥胖,笑口常开。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慈氏。根据佛教的传说,他是南印度人,后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比释迦牟尼早入灭,上升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传说龙华寺曾为弥勒佛的道场。天王殿内所供的弥勒,其实并非真容,实际他是中国的“布袋和尚”契比。契比是五代后梁浙江奉化人,疯疯颠颠,常用竹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化缘求乞。后来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块盘石上,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四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安然圆寂。所以,从宋代开始,在江浙一带,人们把弥勒塑成布袋和尚的模样,供在天王殿。龙华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还要举行庙会,纪念布袋和尚圆寂。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建筑雄伟壮观,殿面阔五间,用重檐歇山式斗拱承托,底层檐下横匾书“龙华十方”,上檐横匾中“大雄宝殿”。殿前庭院方广约 30 米,两侧配以重檐厢房各 10 间。殿中供释迦牟尼佛,护法迦叶、阿难侍立两旁,背后为“南海观音山群塑”,两侧为二十诸天像,北壁两侧为十六罗汉像。大雄宝殿内东角,还悬桂着一口铜钟,高约 1.6 米,直径约
1.2 米,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
和古寺齐名的是龙华塔,在寺的南边,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唐代末年已毁,故皮日休诗中有“不见波心塔影斜”之句。现存的塔身和塔基是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明清两代先后大修。龙华塔呈平面八角形,七层,高 40.4 米,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
龙华寺所以闻名,还因这里的寺内寺外栽有不少桃树,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分外鲜红。在龙华桃林里,何孟雄、林育南、冯铿、柔石等 24 位烈士,曾在这里被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前烈士在囚牢墙壁题了一首诗:“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去未终。墙外桃花墙里红,一般鲜艳一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