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
相关tags:
印染名词解释: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染料来源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染红色的矿物颜料有赤铁矿和朱砂。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即使用过赤铁矿,但因它是暗红色,故以后用于囚犯服色。朱砂又叫丹砂,色泽鲜亮,距今四千多年的青海柳湾墓地一男尸下就撒有朱砂。黄色有石黄(硫化砷)和黄丹(氧化铅),青色为天然铜矿石,白色为铅粉和白云母,黑色为炭黑。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当用某种染料染色时,人们发现:织物每浸染一次,颜色便加深一些。由此,染色工艺便从简单的浸染发展到套染及媒染。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丝织物有二十四种颜色,其中仅红色就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也有六种之多。在原色套染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不同染料的套染技术,使织物的颜色更加丰富。到清代,有关染色的色谱和色名,由天然色彩的纵横配合发展至数百种之多。媒染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即在染色中使用媒染剂。如用植物染料染黑色时,加一点青矾,便可提高色牢度。在染色方法上,绢、纱及棉布等都可以先织后染。而锦、绣等则需要先将丝线染色再织。我国古代曾把印花织物通称作“缬”,所以印染工艺又分为﨟缬、夹缬和绞缬等数种。①﨟缬,又称蜡缬,即蜡染。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先掌握了用蜡防染的技术。它是用融化的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入染,煮出蜡,显出色地白花。由于蜡凝结后的收缩或加以揉搓,产生出许多裂纹,入染后,色料渗入裂缝,成品的花纹上往往出现一丝丝不规则的纹理,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蜡染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②夹缬。秦汉时已有,盛唐极为流行。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图案的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在镂花处染色,成为花纹。其图案特点是花纹对称,具有均衡规律的美。夹缬可染二、三种颜色。③绞缬。是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用线将布扎成各种花纹,钉紧后入染,钉扎部分不能染色,形成色地白花图案,具有晕染的效果。另一种是将谷粒包扎在织物上,然后入染,形成各种图案花纹。除上述主要印染方法外,春秋战国时还出现过凸版印花等工艺。至1834年法国佩罗印花机发明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