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相关tags:
劳动教育名词解释: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懂得劳动、劳动人民创造人类历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摒弃轻视体力劳动和工农的思想,懂得体力劳动必须与脑力劳动相结合。(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艰苦奋斗作风,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果实,抵制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思想倾向。(4)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内容和形式受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制约。16世纪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最早阐述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首先采用劳动学校这一名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它作为培养“自由人”的基本要求,使之具有各种思想品质,能自食其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教育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合理组织儿童从事体力劳动,能够促进其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一步指出,人的性格是通过包括劳动在内的实际活动形成的。完善的新人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816年在英国纽克兰纳郡建立性格形成学园,进行工厂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的尝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抗毒素”。在合理的社会里,每个成员都能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历来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实施过程中曾经出现劳动时间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偏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7年颁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制定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