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

相关tags:

[外文]:Chinesecharacters记录中国汉语的文字。亦称“中文”。汉文使用的传统独特符号称为“汉字”。汉字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其中纯粹的表意字只有一小部分,90%以上的字是一半表意(义符),一半表音(声符),因此是一种意音文字。还因为汉字的标音成分也是采用的表意符号,一般也简称表意文字,以区别于完全表音的拼音文字。简史和影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从古到今不断发展、一直使用并仍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字。现存已经释读的最古汉字叫做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的遗物。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象形符号,当是原始文字,属于距今4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和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略晚于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也刻有一些文字性的符号。由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推算汉字的起源应再上溯一两千年。因此,汉字的历史可能有5000年以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凭借汉字创造并保存了辉煌灿烂的古代东方文化,同时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质,保持了书面语的统一,对维护民族的团结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不仅是汉族人民通用的文字,历史上也曾是国内少数民族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古文字以及壮族、布依族、白族、瑶族、水族等民间使用的、记录本族语言的土俗字的蓝本。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纳西族、水族、东乡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裕固族、撒拉族等都部分或全部使用汉字。国外如日本、朝鲜、越南古代曾长期使用汉文作为书面语,后来又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或利用汉字的偏旁笔画和造字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字。例如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朝鲜的谚文、越南的字喃等。日文、韩国文中,至今仍使用部分汉字。汉字使用的人口总数大约在10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语文之一。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发源于图画。早期的图画文字很少发现,但殷周金文中有些表示族名、人名的象形符号,却保存了毕肖原物的特征。例如:(象且辛鼎)(鱼鼎)。后来为了便于书写,逐渐减少图画性,加强符号性,因此甲骨文中的象形字都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事物的轮廓或其特征部分。“目”字像眼睛,“烏”字像鸟,“牛”字勾画出牛的头尾和它的一对大角。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些抽象事物无形可像,于是就采取表意方法。如“上”、“下”,在古文中,以一长画表示地面或某一事物,再用一短画指明在其上或其下。又如“本”和“刃”,在木下加一短画作“本”,指明是树木的根部;在刀口处加一短画作“刃”,指明是刀的锋刃。这种使用符号的象征性造字方法古人称作指事。指事字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使汉字由象形过渡到表意。表意的发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起来赋予新义,即是会意。如“日”和“月”结合表示“明”;两个“木”结合表示“林”。这种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的方法造出更多的字来。据清人朱骏声统计《说文解字》,其中象形字364个,指事字125个,而会意字却有1167个(各家统计稍有出入)。从象形到表意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表意的方法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树木成千上万种,画出来难于分辨。于是在“木”旁加“兆”字表示读音,成为“桃”;在“木”旁加“每”字表示读音,成为“梅”。又如,表示心理活动的“想”、“忘”、“忿”、“怒”、“愁”难于会意,就以“心”表意,以“相”、“亡”等表音。这些即是形声。形声的方法是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字中,据朱骏声统计,形声字有7697个,占82%以上。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汉字从表意发展到标音,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变化,它使汉字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传统上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人戴震指出,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4种是造字方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所谓假借,是指不造新字而借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表示的方法。如“其”原是簸箕的象形,借作代词和副词的“其”;“自”原来是鼻子的象形,借作介词的“自”。至于转注,许慎的定义就含混不清,后人的解释更众说纷纭,实际都包含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4种方法之内,与汉字的造字原则无关。汉字的字体是一个个方块的形式,每个方块字都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一个部件组成的是独体字,即“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成的是合体字,即“六书”中的会意字、形声字。合体字大都可以分成两个大部件,每个大部件又可以由几个小部件组成。这种组成合体字的部件一般叫做偏旁。例如,“初”字是由“衤”(衣)和“刀”两个偏旁组成的。偏旁也叫“旁”,口语里有立人旁(亻)、竖心旁(忄)、提手旁(扌)、走之旁(辶)等。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还分别称作形旁和声旁。如“忄”是“懈”字的形旁,而“解”是它的声旁。声旁“解”又是由“角”、“刀”、“牛”3个部件组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是用刀解剖牛角的会意)。合体字偏旁部件搭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其次是内外结构和左右上下相夹的结构。如江(左形右声)、期(右形左声)是左右结构;空(上形下声)、基(下形上声)是上下结构;问(内形外声)、固(外形内声)是内外结构;街(形分左右)、衷(形分上下)是左右上下相夹的结构。此外,还有偏旁只占一角的,例如,“穀”字形旁在左下角,“徙”(从辵,止声)字声旁在右上角。汉字的结构还可按部首分析。一般地说,部首就是形旁,也就是义符。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根据小篆的形体结构,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义旁)作为一部分字的首出字,凡同一偏旁的字都统属其下。因此,形旁是对声旁而言,部首是就它所统属的字而言。《说文解字》540部是文字学的部首,部首标示着该部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但是不便查检。明代梅膺祚编《字汇》时,把540部改并成214部,这是检字法部首。从《康熙字典》以来,一般都沿用《字汇》的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汉文字典,部首的分合有些变化,但都是在214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从偏旁部首的分析入手,是掌握汉字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方块汉字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组成的,而部件又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隶变以后,汉字书写的最小单位是笔画。楷书有8种基本笔画:丶 一 丨 丿 冔   嶹点 横 竖 撇 捺 提 钩 啄基本笔画又连写成比较复杂的笔形:竖横 横竖 横撇 撇横 撇点 横弯钩 竖钩这些笔形可以用“折”这个名称来概括。50年代归纳成为“横竖撇点弯”(五笔法),现在广泛用于汉字排序。跟笔画有关的是笔顺,即书写时笔画的顺序。汉字的笔顺一般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写楷书要求笔画工整,间架匀称,字体方正。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除某些旧字的消亡、不少新字的产生和结构的变化外,在书写体式方面也经过多次重大变化,形成多种字体。早在秦代有人曾对字体作过分类,《说文解字》中提到“秦书有八体”。通行的分类,主要有“真、草、隶、篆”4种。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的形体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由篆书变为隶书,第二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总称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演变成现代文字的分水岭;楷书是从隶书演变出来的通行至今的正式字体;此外还有作为手写体的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线条写实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即笔画姿态的变革。小篆以前的早期文字,线条以圆转为主;隶书以后的后期汉字,笔画以方折为主。形体的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趋简。甲骨文本是指殷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也叫契文、卜辞、殷虚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首都,后世称为殷墟。共出土甲骨10万余片,有单字4500个左右,能够确认的不超过100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在河南省郑州、洛阳和山西省洪洞县、陕西省长安县,以及扶风、歧山一带古代的“周原”,也发现有字甲骨。山西、陕西出土的甲骨是周代的遗物,因此甲骨文当是商周文字。甲骨文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图画的写实手法,不少字保留了图画文字的特点,象形的程度较高。由于处在文字使用的早期阶段,甲骨文的形体结构没有定型化,一个字有多种写法,有的偏旁不固定,可以变换;书写款式没有一定规范,可以正写、反写,还可以倒写、斜写;字的大小不一,随形体的繁简而变化;还有把两三个字写在一起的合文。在200多年中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书写特点有一些变化。独体变合体,象形变形声,是结构方面的发展。在书写体势方面,后期逐渐趋于方正,排列均匀整齐,文字端正严整,大小较划一,小字居多,表现出刻写技术的日益成熟。金文旧称钟鼎文,是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大都是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事。商周两代有铭文的铜器出土在4000件以上,其中商器很少。商代早期铜器的铭文只有1至5、6字,往往是记作器人的族名或名字,或记为某人作器。商代后期的铜器才有较长的铭文,但不超过50字。周代铭文渐长,最长的毛公鼎多至497字。金文全部单字可能在3000以上,已经考释出来的有1804字。商代金文的形体接近甲骨文,只是书写体势略有不同。金文比甲骨文更加圆转,笔画有粗有细,常有肥笔。西周中期以后金文体势的变化日益显著,变化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和形体的匀圆整齐,即方形圆形的肥笔被线条所代替,笔画基本是用圆的转折,字形大小整齐。到战国末年,金文的字体已经接近小篆,另外,春秋后期有些铜器上的文字,追求字形美观,把笔画拉成细长,故作宛转曲折之势,有时还加上鸟形或虫形图案,后人称之为鸟篆或鸟虫书。大篆又称籀文,得名于《史籀篇》,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北京故宫所存中国最古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就是代表。《说文解字》在重文里收录了籀文223字。大篆的特点是字形整齐匀称,笔画圆转,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书写体势,又向匀称、圆转的方向发展,形体一般比小篆繁复。广义的大篆又可作为甲骨金文、籀文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总称。六国文字旧称古文,是由汉代的古文经而得名的。《说文解字》在重文里收录了古文经中的古文约500余字。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是书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文字,合称简帛文字。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简体字流行,又因为它大多是用毛笔写在简帛上,笔画往往前粗后细,形似蝌蚪,所以又叫“科斗文”。小篆原称篆文,汉代才称作小篆或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的标准文字。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李斯等搜集通用的汉字,以秦国的大篆作标准,整理省改,编成课本,颁布全国。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字规范化工作。小篆在笔画匀圆整齐化的省改下,不少字已经丧失了原来的象形面貌,图画性大大减弱,符号性进一步加强,写法固定,结构整齐,成为古文字的最终形式。隶书亦称左书,是篆书演化而成的便写字体,也是一种民间创造的字体。萌芽于战国,通行于秦汉之间。当时称为“今文”,后来改名“左书”,即佐助篆书的意思,更后才有隶书的名称。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主要是笔画形态的变化,即将篆书的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改成方折的笔画,字形变为方正平直。东汉章帝(公元76)以后,笔势敛束无波的早期隶书又变成带有波势挑法、笔势舒展的后期隶书。隶变以后,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时代的象形面貌,而变成了纯粹表意兼标音的符号。楷书亦称真书、正楷,是隶书再进一步的演变,所以又称今隶(今隶也有用来指后期隶书的)。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它把汉隶的挑法改成定型的勾撇,不采汉隶的波势,而要求笔画平稳,变隶书的扁方形为竖长形。从魏晋以来一直是正式书写字体。现在汉字的印刷体也是楷书适应刻字和印刷的需要而发生的图案化。草书和行书草书一般认为始于汉初,开始只是草率的隶书,因而被称为草隶。在要求急速写就的时候隶书自然地成为草隶。草隶虽然草率,可是字形各自分开,不是一笔连下。草隶到东汉章帝时成为章草。到汉末,又进一步草率化,成为今草。唐代还有更加放纵的狂草,难于辨认,不是常用的字体。至于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字体,相传始于汉末。它不象楷书那样端正,也不象草书那样草率,但书写快速,不难辨认,有较大的实用价值。魏晋以后,成为人们写信、打草稿等日常应用的手写体。除印刷体和缮写公文外,现今可以说是楷书和行书配合应用的时代。书法艺术书写汉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是由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毛笔所决定的。汉字的笔画多变化,形体结构复杂多姿;而毛笔身粗端锐,柔中有刚,能粗能细,能大能小,运笔时可轻可重,提、顿、回、转,便于发挥艺术创造性。历代书法家辈出,碑刻手迹,保存下不少珍贵的艺术遗产。汉字书法艺术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不可比拟的。李斯算是知名的最早的篆书家,汉代碑刻不少隶书珍品,对后代的书法艺术影响很大。魏晋以后,篆隶草楷行,各体大备,书法艺术蓬勃发展。钟繇以楷书闻名。王羲之号称书圣,楷书、行书、草书都有独创,其子献之擅长行书。世称二王。唐代最有名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有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被后世学习、临摹,被称作欧体、颜体、柳体。此外,虞世南也工楷书,李邕以行书著称,张旭、怀素善草书,李阳冰工篆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元代著名书法家,首推赵孟頫,他取法晋唐,增损古法,世称赵体,与唐代诸家并提,世称“颜、柳、欧、赵”。明代书法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清代有傅山、郑燮、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等书法名家。对汉文的研究中国对汉字进行零星解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开始。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又《昭公元年》:“夫文,皿虫为蛊。”《周礼·保氏》有六书之说,可见战国时对汉字的解释已具系统性。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学术巨著,影响十分深远。魏晋以后,字书有晋吕忱作《字林》,梁顾野王作《玉篇》。五代、宋初徐铉、徐锴兄弟专治《说文》,大徐校定《说文》,小徐作《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的研究有贡献。郑樵著《通志·六书略》等,开创了研究六书的风气。元代有戴侗的《六书故》、周伯琦的《六书正譌》,明代有赵撝谦的《六书本义》,都是郑氏学说的后继。清代《说文》之学大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并称《说文》四大家。清末还是古文字学兴起的时期。金文的研究,宋代虽已开始,但很粗疏。至清代金文出土的增加,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汉文研究的新篇章。清末以来,研究古文字的著作如孙诒让《名原》、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改变了宋代以来独尊《说文解字》的风气。辛亥革命以后,古文字的研究进展较快,成绩显著。影响最大的著作,如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释》(1915),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1917),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1931)、《卜辞通纂》(1933)、《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1935)、《天壤阁甲骨文考释》(1939),于省吾的《双剑殷契骈枝》(1940~1945),容庚的《颂斋吉金图录》(1937)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小屯建立了考古工作站,经多次发掘,又获得大量商代的甲骨刻辞;在河南洛阳、郑州等地也有商代的甲骨出土;在山西洪洞、陕西长安还发现了周代的甲骨刻辞;在湖南长沙、仰天湖、马王堆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等地发现了大量竹简、帛书。不少文字学工作者开始注意战国文字、秦汉文字的研究。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1956),杨树达的《积微居甲文说》(1954)、《积微居金文说》(195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甲骨文编》(1964),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1978~1983),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1979)等,是50年代以来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汉字的简化、整理和汉语拼音的推行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包含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1964年类推成为《简化字总表》,共收2238个简化字。这些简化字现已成为全国图书、报纸、刊物以及学校教育和日常文书工作的用字规范。195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例如泪(淚)、春(旾)、床(牀)等,括号内的异体字停止使用。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从字形上不容易读出音来。为了给汉字注音,历史上曾有过“直音”、“反切”等方法。辛亥革命后,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这是汉字标音方法的一大进步,对识字教育和统一读音有很大贡献。但是,注音字母采取汉字笔画形式,不便于国际流通。早在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里奇)设计了用拉丁(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有系统的方案。1625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特里戈尔)出版了拉丁字母的注音字汇《西儒耳目资》。清末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倡改革文字,卢戆章、朱文熊、刘孟扬等人曾拟制过各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1928年南京大学院正式公布由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制定的“国语罗马字”。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设计“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传来中国,成为拉丁化群众运动。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开始研究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后,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进一步对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研究。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同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已由中国法定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为加强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国务院1985年12月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参考书目唐兰:《中国文字学》,开明书店,上海,1949。古籍出版社,上海,1979年重印本。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59。

揭秘:汉文帝刘恒是怎么应对西汉初年的日食现象的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文帝刘恒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是怎样对待功臣集团的陈平周勃有着怎样的结局中我讲述了功臣集团,陈平和周勃的结局,那么,在迷信的汉文帝——刘...

汉文帝节俭到了什么地步

文景之治,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它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皇帝时期出现的治世,为后来的汉武帝算是积累下了极其之多的财富,才能够支撑他一直进行各种战争。文景之治中,汉文帝厉行节约,自己自然也是带...

汉文帝节俭到了什么地步

文景之治,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它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皇帝时期出现的治世,为后来的汉武帝算是积累下了极其之多的财富,才能够支撑他一直进行各种战争。文景之治中,汉文帝厉行节约,自己自然也是带...

玉石护角批发(真正的汉文帝霸陵确认)

...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这一成果颠覆了自元朝起700年来史学界的普遍认知,确认了汉文帝陵寝霸陵的真实位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推动”这项考古成果问世的,是千百年来令...

玉石护角批发(真正的汉文帝霸陵确认)

...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这一成果颠覆了自元朝起700年来史学界的普遍认知,确认了汉文帝陵寝霸陵的真实位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推动”这项考古成果问世的,是千百年来令...

玉石护角批发(真正的汉文帝霸陵确认)

...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这一成果颠覆了自元朝起700年来史学界的普遍认知,确认了汉文帝陵寝霸陵的真实位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推动”这项考古成果问世的,是千百年来令...

汉文帝的父亲是刘邦还是魏豹

  汉文帝的父亲是刘邦还是魏豹?魏豹和薄姬是什么关系?奇妙奇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薄姬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正是因为她前期的不显山不露水,非常低调的做人,这才让吕雉根本注意不到她,放...

汉文帝生性仁厚,却在母亲面前逼死亲舅舅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文帝刘恒原先本是代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早年有幸躲过吕雉的屠刀,等到诸吕之乱被平定后,代王刘恒就被周勃和陈平迎立为天子。 ...

汉文帝是谁

1、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不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则为第三位,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2、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汉高帝去...

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治世时期,而开创这一治世的正是汉文帝刘恒。刘恒是刘邦的一位不受宠的妃子薄姬的儿子,母亲不受宠,儿子自然也不受宠。当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但是大权都在吕后的手里,刘盈也基本上没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