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tags:

[外文]:vij╣na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ā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

(1)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2)心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称“识以了境为自性”;

(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

(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别多沿用八识说,但稍有变化。《大乘义章》卷三所讲八识,其中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

九识

性宗主张九识。即于八识之外,另立证有无为的真如识。梁真谛译《摄大乘论》,将第九识名为庵摩罗识,又名无垢识或清净识。但唐玄奘译《摄大乘论》仍用八识,以第九识为第八识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染分的有为有漏名阿赖耶识,取净分的无为无漏名庵摩罗识。

十识

密宗依《释摩诃衍论》讲十识。其第九识名多一识,第十识名一一心识,又称一切一心识。

十一识

梁真谛译世亲《摄论释》卷五,将识分为十一种:

(1)身识。眼、耳、鼻、舌、身五根;

(2)身者识。即染污识;

(3)受者识,谓意根;

(4)应受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5)正受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6)世识。生死相续不绝之识;

(7)数识。一乃至阿僧祇数之识;

(8)处识。器世界;

(9)言说识。依于见闻觉知的一切言说;

(10)自他差别识。谓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别;

(11)善恶两道差别识。指生死多种之差别。

一识

成实学派及经部只讲一识、谓一识依于六根而缘六境。密教亦有主张一识之说。

二识

《大乘起信论》说有二识:

(1)阿梨耶识,又名无没识;

(2)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梨耶识而生,能分别色声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识,合称分别事识。

五识

《大乘起信论》又根据识的作用立五识:

(1)业识。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之识;

(2)转识。即转业识而生能见作用之识;

(3)现识。随能见的作用而现所见的幻妄境界之识;

(4)知识。对自心所现之境而生种种邪分别之识;

(5)相续识。由邪分别而于爱境生乐觉,于不爱境生苦觉,苦乐之念连续不断,并依之而起惑业,使生死相续之识。前三识相当于《成唯识论》中阿赖耶识的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后二识属于意识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张五识或六识的,其含义与八识之前五识、前六识略同。而显密两教皆主张有无量识,认为外境无量无边,如来智慧又甚深无量,故识亦是无量。

暖通给排水(给排水及暖通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PPT)

...复关键词:机电87,得到原文件【目录】第一章管道工程识图基础知识第二章建筑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第三章采暖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第四章建筑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第五章通风空调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关注本号,私...

饮食安全健康小常识,饮食安全健康小常识教案

1、常吃宵夜,会得胃病,因为胃得不到休息。2、一个星期只能吃4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3、鸡屁股淋巴较多,含有致癌物,不吃较好。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5、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红糖,也不要...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

1、就是非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通识2就是作为选修课,全校学生都可选的,有文科的,有理科的,文科可选理科,理科可选文科。2、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