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相关tags:
[外文]:Bronze Drum
青铜铸的打击乐器。其形状“上宽而中狭,下则敞口”。因很象倒置的大口罐,故又名罐鼓。有些铜鼓面部经常附有青蛙的雕像,也称蛙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诸省、区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约产生于公元前第1千年中叶或稍早,至19世纪,中国的广州、缅甸的掸邦还有人掌握铸造铜鼓的技术。现代有不少民族仍然保存、珍藏和使用铜鼓。
分类及演变铜鼓可分鼓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为“胴”、“腰”、“足”3段。 在胴腰之间铸有供系绳用的环纽,称为“鼓耳”。鼓面中心有星形光芒,四周环绕凸起的同心圆纹,两圈之间称为一“晕”。鼓身也划分为若干道平行的“晕”,唯早期的铜鼓腰部不分“晕”,而另以垂直的线划分为若干长方格,称为“界格”。铜鼓的纹饰主要分布在各“晕”和“界格”之中。
铜鼓依具体形状及纹饰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种类型。一般认为,最早的铜鼓面部甚小,胴部突出,腰部甚细,足部展开,没有纹饰或纹饰极简单。后来铜鼓面部逐渐加大,腰部逐步增粗,饰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和写实性图像。有些图像描绘出古代铜鼓制作者舞蹈、竞渡、椎牛等情景,是研究古代民族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最后,铜鼓扩展到广大地区,并分化出形制不同的各种类型。
用途和作用古今人们均把铜鼓作为极重要的乐器使用,遇有重大事件或盛会才可击鼓。有些民族用铜鼓传递消息,召集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铜鼓既是乐器,又兼有信号工具的性质。铜鼓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本身就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从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出土的贮贝器盖上的人物活动场面中可以看出,铜鼓被陈列在广场上或房屋四周,炫耀主人的权威。现代云南的佤族、缅甸的克伦族、越南的芒族仍把铜鼓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志甚或作为交换媒介。
中国的铜鼓中国是铜鼓分布密集、出土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截至1980年止,各省共收藏铜鼓1388面。中国又是最早著录和研究铜鼓的国家,从 1世纪以来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就不断记载南方发现和使用铜鼓的情况。对铜鼓的研究始于18世纪,《西清古鉴》及《西清续鉴》中,收录了23面铜鼓,并附有精确图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鼓成批出土。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发现于云南楚雄万家坝墓葬和祥云大波那墓葬中,同出物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均在前5世纪。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8面铜鼓都属前4~前2世纪。此外,属西汉早期的铜鼓还出土于广西西林、贵州赫章古墓中,西林的铜鼓本身是作为葬具使用的。遵义杨粲墓中发现两面南宋时期铜鼓,则是较晚铜鼓的代表。除了新出土大批铜鼓外,各地还收藏有流传于民间的铜鼓,其中有不少是花纹优美的精品,有些铸有汉字铭文的铜鼓,则明确指出该鼓铸造年代。此类铜鼓均属晚期形式。
从发现最原始铜鼓的地点看,铜鼓当起源于中国的云南。但关于铸造铜鼓的工艺及某些花纹图像的意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参考书目
- 洪声:广西古代铜鼓研究,《考古学报》,1974年1期。
-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铜鼓图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 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考古学报》197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