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相关tags:
[外文]:key
按某种音程关系的规格选择若干音律的乐音组成、并在音乐表演中使用的音列。在调作为音列的总概念之下,可有各个侧面的分概念。就音列内部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而言,用“音阶”一词来区分各种不同的规格,例如自然七声音阶,五声音阶等。但同一种音程关系规格的音列仍可置于不同的高度,因而,就音列各音的具体绝对音高而言,须用“调域”一词来区分各种不同的律位总体,例如A调单簧管、小工(D)调曲笛这类说法中的调名,是用来指乐器本位音所居的调域的。当调名用于乐器名称(非乐曲名称)时,“调”字所指的就是调域概念。以上两个侧面都未涉及主音之所在,若就音列中选用哪个音做主音(稳定的音调支柱)而言,就涉及“调性”与“调式”两个概念。“调性”一词实际上用以指称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第一种含义是主音的高度,这音高可用音名或律名来表示;其第二种含义则是调式的类型,由于调式是由主音与其余所有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的总体造成的,其样式十分众多纷繁,常须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这时也用“调性”一词,例如大调性、小调性。在表述不同调式的结构时常常也用“音阶”,这是“音阶”一词所指称的又一概念,其含义是:在确定主音的基础上,以主音为开端音与末端音来排列所有各音而形成的阶梯,以便借助简单的模型来表明某个调式结构(见调式)。后一种“音阶”、“调性”概念仅仅是附属于调式范畴之下的更为局部性的概念,决不可混同于前一种高层次的音阶、调性概念。
“调”一词作为调域概念的简称,指的是调的高度位置,侧重于就音列所在的音位、律位总体来指称音列。由于自然七声音阶与五声音阶在十二律上所处的音高位置变化既多,规律性又简单明了,所以调域概念的内涵通常也就指这两种形态的音阶在十二律上的具体音位、律位。
调域概念在中国古代曾用“宫”、“均”、“调”三个词来指称。当“宫”一词用来称呼调域时,它的含义就不是阶名为宫的那一个音,也不是调名为宫的那个调式,而是整个五声音阶所用的五个音律的总体;这总体虽只用一个律名来称呼,但这律未必是主音之所在,而仅仅意味着只要把这律确定为宫,那末所有五声的律位就能全部确定。以“无射宫”这一调域为例:究竟用其中的哪个音当主音以建立哪种调式,尚属未定。调域不变时,主音可以转移;反之,主音不变时,调域也可有所移动。调域的移动在中国古代称为“旋宫”。由于以宫指称调域经常引起误解,近几十年来已常用“宫调系统”一词来称呼五声调域,简称“宫系”。如上表所表示的调域就称为“戇B宫系”。中国古代还从天文学中借用了“均”一词来称呼调域。“均”在天文学中是指天体在天空中的方位。隋代前后,因实际音乐演奏大量采用七声音阶,原先主要指五声音阶调域的“宫”字已不适应,就仿照龟兹乐调理论“旦”一词的用法,借天文学用语,把七声音阶的调域所在称为“均”(见宫调)。在燕乐二十八调系统中,“调”一词兼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明确所用的调域,另一方面明确所用的调式;此时,主音之所在虽已从逻辑上被确定,但在调名中却并未指明。明代以后,由于“宫”字常指宫调式而言,调域的概念改用“调”字来指称,如“工尺七调”,每个调名所指的都是自然七声音阶的一个调域,相当于隋唐时期“均”所指的概念(见工尺七调)。在近现代欧洲乐理中,调域概念与调号联系在一起。
“调”一词有时指曲调,例如“五更调”、“春调”、“天津时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