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相关tags:
[拼音]:DengXiaoping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牌坊村。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随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底动身回国,1927年春由中共派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中从事政治工作,担任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处处长。后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曾经参加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6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南宁领导广西党的工作。同年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了百色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和政治委员。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发动了龙州起义,成立第8军,兼任政治委员。同时领导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创建了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同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部离开右江根据地,转战桂黔湘粤边地区,后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1931年2月部队占领江西崇义县城后,按前委决定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8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地方组织担任领导工作。由于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因此在1933年被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撤销职务。后调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不久主编《红星》报。1934年底在长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第129师政治委员,同师长刘伯承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确定首先在太行山区站稳脚跟,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从1938年2~4月,先后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打破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赴冀南,指导抗日武装的整顿、扩编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挖沟破路改造地形,推进平原游击战,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12月~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坚持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次同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军将领谈判。3月初,同刘伯承指挥部队歼灭进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朱怀冰部。为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4~8月,同刘伯承领导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日军控制的交通干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同刘伯承指挥部队参加由八路军总部发动和指挥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辽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为改变日军在华北推行“总力战”和“治安强化运动”所造成的抗日根据地被严重蚕食的状况,坚决反对保守退缩、关起门来建设的倾向,强调以武装斗争为核心,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敌进我进,全面对敌。同刘伯承一起指导所部实行主力地方化,强化游击集团,大量组织武装工作队,渗入敌占区,瓦解敌军,争取群众,建立隐蔽游击区,挫败日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多次残酷扫荡。1942年5月赴中条区检查指导工作,推动了该区对敌斗争的发展。9月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生产救灾,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度过敌后抗战最艰难的阶段。1943年初,总结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年抗战经验,提出对敌斗争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从思想上、组织上积极进行准备,隐蔽和积蓄力量,迎接战略反攻。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分局合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他领导部队整训和根据地建设,组织对日伪军连续发起攻势作战,不断扩大解放区。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书记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同刘伯承奉命指挥晋冀鲁豫部队率先反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9月发起上党战役,全歼侵入解放区腹地的阎锡山部13个师。随即挥师东向,命令党政军主要干部亲临前线,保证集中优势兵力,从10月下旬起实施邯郸战役。此役,歼灭国民党军第30、第40军,争取高树勋率新编第8军战场起义,挫败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取得组织大兵团作战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经验。为了防止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教育部队认清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加紧练兵备战。同时,从地方选调一批知识分子干部,充实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力量。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同刘伯承率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进行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10个月内连续组织9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后来的战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调动和迷惑敌人,随后疾速南下,摆脱敌军20多个旅的尾追堵击,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同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相继挺进中原,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大兵团无后方依托、轻装深入敌腹地作战的情况下,邓小平激励部队发扬为全局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英勇歼敌,多打胜仗,严守纪律,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重建大别山根据地。11月底,当蒋介石调集33个旅轮番“进剿”时,率大部主力坚持内线作战,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以小牵大,以大击小的方针,机动歼敌,保障刘伯承率主力一部乘虚回渡淮河,完成战略再展开。1948年3月,同刘伯承率主力出大别山区与陈毅、粟裕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会师中原,继续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歼灭大量敌人,扩大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入战略被动地位。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起指挥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同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决战。战役初期,与刘伯承、陈毅率部袭取宿县,截断津浦铁路、扼敌南逃北援之要冲,提前达成对徐州的国民党军的包围。后同刘伯承等率中原野战军主力迎击由豫南前来增援之国民党军第12兵团,经过23个昼夜的激战,歼灭该敌于双堆集地区,对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淮海战役共歼敌56个师、55万人。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4月,同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起,继续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在长江下游发起渡江战役,攻占南京、上海,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同刘伯承率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执行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采取突然迅猛的动作,在第一、第四野战军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宋希濂集团和胡宗南集团,解放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四省。1950年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在以后两年时间里,同贺龙等采取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剿灭大量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联合发布进军西藏的动员令,同月19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昌都,对促成西藏和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在胜利形势下,邓小平要求部队保持艰苦奋斗传统,反对居功索赏和享乐思想,严禁铺张浪费,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保卫和建设西南边疆。1952年调中央工作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明确提出整顿军队要首先整顿领导班子,改变机构臃肿、领导软弱无力和纪律松散的状况,同时抓编制、抓装备、抓战略,把教育训练提到战略位置。在此期间,同当时拥有很大权力的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1976年4月再度遭受诬陷而被撤销一切职务。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于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被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随后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7年11月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8年4月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77年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重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奋斗目标,强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走富国强兵的道路。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军队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素质。按照精兵、合成的原则改变军队“三三制”编制为集团军体制。提出裁减军队员额。要求干部队伍实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根据未来作战特点和中国国情,进一步明确和充实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基本内容。加强军事院校建设和军事学术研究,重视干部训练和实兵演习,提倡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积极促进国防科学研究和军事工业生产,加速装备现代化,全面提高部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他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主张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增写进修订党章中,成为得到全国人民拥护的指导思想。1999年又增写进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的序言中。他的主要著作除收入《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外,还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