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
相关tags:
[外文]:antipsychoticdrugs一组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的精神药物(能影响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精神功能的药物)。这类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时,不影响意识清晰度,但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精神病人的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奇特行为等精神症状。这类药物曾被称为强安定药、神经阻断药或抗精神分裂症药,但这些名称都不太妥贴,已较少应用或被废弃。与其他治疗精神病的方法相比,应用抗精神病药最为简便而有效,因而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氯丙嗪是抗精神病的代表药物,于1951年合成,195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自此精神病人才真正有了现代的药物治疗。此后一大批抗精神病药相继问世,至80年代中期临床应用的抗精神病药已有近百种,其中较为常用者就有10多种。可按化学结构分类。最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的分类、名称及治疗剂量见附表。精神分裂症之类精神病的发病机理迄今未明,本类药物的治疗机理也尚在假说阶段。较为公认的假说为:多数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与其抗多巴胺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神经冲动和信息。有些间接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临床上,多数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所需剂量的大小与它们对多巴胺功能的阻断作用呈线性相关。此外,抗精神病药对另一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阻断作用,则可能与其他控制精神运动兴奋和镇静等作用有关。抗精神病药以脂溶性为多,具较高的表面活性,易于肠道吸收,也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但口服后,75%以上先在肝内代谢破坏,因此能抵达脑部的药物比例不高,而注射给药,所需治疗剂量便低得多,约为口服时的1/4~1/3。它们的代谢产物种类甚多,如氯丙嗪的代谢物便达160种以上,其中有些具治疗作用,有些则无治疗作用,这些造成药物血液浓度监测的困难。药物进入体循环后,有相当比例分布并贮存于体内各种部位的脂肪组织之中,以后再缓慢释放入血,因此,停药后1~2个月内仍可在血液中测出药物的存在。排泄以经肾脏由尿排出为主,少量从胆汁、粪便及乳汁中排出。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精神分裂症,特别适用于具兴奋躁动、幻觉、妄想、奇特的思维和行为等症状的病人,对于表现情感淡漠、孤独退缩、缺乏意志要求和思维贫乏等症的病人,虽亦有效,但效果不太理想。此外,还可用以治疗躁狂症、伴有幻觉和妄想的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和其他急性精神病。因躯体疾病或脑部病变所致的症状性或器质性精神病,若无禁忌症,亦可用本类药物对症治疗。一般而言,不宜用以治疗神经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急性感染和以往有同种药物过敏史者,禁用抗精神病药。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重症肌无力等亦为本类药物的禁忌症。白细胞减少症、青光眼病人、老年人和孕妇均应慎用。各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并无多大差别,药物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用药习惯。用于治疗精神病时,需要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以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为例,治疗的有效剂量范围为每日300~800mg,并持续应用6~8周。精神症状控制后,仍需以治疗剂量的1/4~1/3,继续服用1~2年,以防复发。有些病人需要更长的维持治疗期。治疗其他精神病,所需剂量略低、所需维持治疗期也较短。一般均取口服给药法。严重兴奋或治疗不合作者,可予数天的肌肉或静脉注射,俟症状减轻对治疗能合作时,即改为口服给药。有一类长效制剂,如氟奋乃静癸酸酯和哌普嗪棕桐酸酯在体内释放缓慢,仅需每2~4周注射1次,对需长期维持用药者较为方便。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颇多。其中锥体外系副作用最为常见,这是本类药物对大脑基底节部分的多巴胺通路的阻断作用所致。治疗初期的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扭转性运动,如眼球上翻、斜颈、躯干或四肢的扭转等,症状颇为奇特。中期则以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为多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呆滞和行为缓慢,较重者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上述两类反应均可用安坦、东莨菪碱或苯甲托品等抗胆碱能药解除。长期用药可引起所谓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表现为口、面、颏部的不自主运动,如蹙眉、皱额、磨牙、咧齿、吸吮、舐舌、鼓腮和撅嘴等,有些病人还有肢体的不自主动作,抗胆碱能药治疗无效。体位性低血压也较常见,多见于用药初期剂量增加,或注射给药时。其他副作用有倦怠、思睡、头昏、药疹、日光过敏性皮炎、口干、流涎、视力模糊、便秘、浮肿、肥胖、心电图的ST-T段非特异性改变和肝功能变化等。偶见血白细胞减少和癫痫发作。过量服用本类药物可致急性中毒,表现为低体温、低血压性昏迷。故药物应妥善保管,以免意外。本类药物与降压药、麻醉药和安眠药等联合应用时,有协同作用,可增强上述药物的功能。自从抗精神病药问世以来,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预后大为改观,大多数病人的症状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控制或好转,多数病人可以门诊治疗而毋须住院;维持治疗能显著地减少精神病的复发;这些都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证实。但它们的药理作用复杂,副作用多,治疗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不按医嘱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