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
相关tags:
[外文]:urinary system
主要用以生成并排泄尿液的器官系统。肾脏又有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参与调节体液、酸碱和电解质的平衡。此外肾也是内分泌器官,可产生多种激素。男性尿道也是排精管道。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在个体发生上有共同的起源,所以两个系统常合称为泌尿生殖系统。两个系统的疾病也会互相影响。泌尿系统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的个体发生人类的肾为后肾,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前肾、中肾、后肾相继出现,而前肾、中肾相继被取代,胚胎3周末中胚层生肾节出现前肾,一周后即退化,前肾小管变成中肾小管。胚胎等4周中肾于前肾尾端出现,有排泄功能。中肾突入体腔,表面覆以浆膜,形成尿生殖嵴。第9周大部分中肾小管退化。第4个月末中肾萎缩。中肾小管又称沃尔夫氏管。此时体腔间皮又发生一条开口于体腔的小管──副中肾管(或米勒氏管),其尾端相合为一管,通尿生殖窦。尿生殖嵴上出现一条纵沟,沟外侧为生肾嵴,内侧为生殖嵴。人类的永久肾为后肾,于胚胎第2个月于中肾尾端发生。肾单位来自生肾嵴尾端,集合管、乳头管、肾盏、肾盂等来自输尿管芽。胚胎4周,中肾管尾端通入后肠末端扩大形成的泄殖腔。其背侧突出输尿管芽,输尿管芽向头端延伸形成输尿管,末端膨大成肾盂、肾盏、集合管,并与来自生肾嵴的分泌管相连。分泌小管一端膨大成肾小球囊,后包裹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泄殖腔腹侧覆以泄殖腔膜,后尿直肠隔将泄殖腔分为两部分,腹侧为尿生殖窦,背侧为直肠。泄殖腔膜分为尿生殖膜及肛膜两部分。中肾管开口于尿生殖窦腹侧上方。尿生殖窦上部膨大,与尿囊相通(由胚肠末端向腹侧的突出部形成)形成膀胱。中肾管最初与后肾管(输尿管)相连,后两管分开。中肾管在男性成为排精的管道开口于尿生殖窦(尿道)。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尿生殖窦的下部在男性发育为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其上皮向外生长,成为前列腺及尿道球腺;在女性尿生殖窦的下部发育为女性尿道的全部及阴道前庭的一部分,其上皮向外生长发育为前庭大腺。尿生殖膜及肛膜后来消失,形成尿生殖孔及肛门。胚胎时期膀胱位置较高,后降入小骨盆。
泌尿系统的器官男女两性的泌尿系统器官基本构造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
(1)肾。用以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分泌激素。位于腹腔后上部脊柱两侧,其位置在女性略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新生儿的肾可低至髂嵴附近(见肾)。
(2)输尿管。起自肾盂,止于膀胱底部,位于腹膜之外。可分为腹部、盆部、膀胱壁内部三段。膀胱充盈时,输尿管壁内部闭合,可防止尿液倒流。但输尿管的蠕动仍可使尿液进入膀胱。输尿管有三处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小骨盆入口处、膀胱壁内部,尿路结石常阻塞于此。输尿管的粘膜上皮与尿道以外的输尿道(一肾盏无膀胱,男性包括尿道前列腺部)一样为移行上皮。
(3)膀胱。用以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富伸缩性。大小、形状、位置及壁的厚度因充盈尿量多少而异。平均容量300~500ml,女性稍小。老人膀胱肌松弛,容量增大、膀胱可分为无明显境界的顶、体、底三部分,膀胱顶有结缔组织索条(脐中韧带)沿腹壁内面至脐,为脐尿管的遗迹。若脐尿管未萎缩闭锁即成脐尿管瘘,尿液可经此排出体外。若脐尿管形成与膀胱相通的盲囊,即为脐尿管囊肿。新生儿膀胱大部分在骨盆入口以上。成人膀胱在小骨盆内,充盈后可上升,充满尿液时可高出耻骨联合上缘,甚至接触腹壁最下部。男性膀胱下壁接触精囊腺、输精管及前列腺,女性膀胱下壁与阴道及子宫颈相邻,产伤、手术损伤等可致尿瘘。膀胱上面覆以腹膜,腹膜在膀胱底后上方向后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男性)或膀胱子宫陷凹(女性)。膀胱内有尿液时位置上升,腹膜随之上移,充满尿液时膀胱与腹前壁腹膜的反折线亦高于耻骨联合,此时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穿刺较为安全。膀胱收缩时粘膜形成许多皱襞,膀胱膨胀时皱襞消失、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膀胱三角)全无皱襞。两侧输尿管口间粘膜上有横行皱襞(输尿管间襞),在膀胱镜检时呈苍白带,可用为标志寻找输尿管口,粘膜上皮为移行上皮(器官收缩时有6~8层,膨胀时层次减少)。膀胱壁肌层厚,外层肌又称逼尿肌。尿道内口周围环层肌纤维厚,称膀胱括约肌。
(4)尿道。男女两性的尿道不同。男性尿道长,还有排精作用(见生殖系统)。女性尿道短而直,长3~5cm。容易扩张,后方借结缔组织隔与阴道相邻,产伤、手术损伤等可造成尿瘘。尿道穿过尿生殖隔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口前方,尿道外口附近粘膜下有尿道旁腺,发炎时可形成囊肿阻塞尿道,尿道外口亦易感染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