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
相关tags:
[外文]:hemorrhoid
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远侧段皮下的扩张静脉团块。俗称痔疮。实际上痔表面很少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不成其为疮,而表现为半球状隆起,故对每一个隆起物说来又称为痔核,统称为痔。痔极为常见,根据中国资料,成人中痔的发生率达50%以上,其中25%有便血、肛门不适等症状。由于该部位静脉丰富,静脉周围又缺乏支持结构,容易发生扩张。由痔上静脉丛扩张而形成的痔,主要位于齿状线以上,称为内痔,其表面敷盖的是粘膜,因痔上静脉的主要分支走行于左侧、右前和右后,即膝胸卧位的1点、5点和9点处,该处发生的痔核较大,称为母痔。由痔中下静脉丛扩张所形成的痔,均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敷盖的是皮肤,称为外痔。由于痔上、下静脉丛彼此有丰富的吻合支,一个痔核可以隆起于痔上下静脉丛之间,上半部由粘膜覆盖,下半部由皮肤敷盖,称为混合痔。如果肛门四周同时有多个混合痔,习惯称之为花环痔。若内外两个痔核,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分处于两个位置,则分别称为内痔和外痔。痔的最主要症状是出血,若痔核较大而有脱出时,常玷污内裤,令病人感到不适。外痔可发生血栓而引起剧烈疼痛。痔虽不致造成严重后果,但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有时内痔长期反复出血,可因慢性失血而引起严重贫血。
病因痔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到门静脉系统,痔中下静脉回流到体循环的髂内静脉,回流的方向均自下而上。而粪便排出体外的方向是自上而下,与痔静脉的血流方向相反,对痔静脉血流起逆向挤压作用。特别是痔上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本身无静脉瓣,更易发生血流逆转。平时的顺利排便,并不致影响痔静脉的回流,而且即或是一时受到粪便挤压,静脉壁本身也有一定的弹性,不致发生持久的扩张。但在某些情况下,痔静脉则出现病理变化和扩张,形成痔核。常见的病因如下:
(1)习惯性便秘,粪便秘结,再加上排便时过度用力,耗时也长,导致痔静脉充血,静脉压增高,若长期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则痔静脉失去弹性,管壁萎缩,甚致纤维化变性。
(2)肛管的慢性感染,如隐窝炎、肛乳头炎等直肠下端炎症,使痔静脉本身及周围组织慢性炎症浸润及纤维化。
(3)先天性痔静脉壁薄弱,容易发生扩张。
(4)妊娠时子宫增大,使腹内压增高,同时盆腔也充血,均促使痔发生或使原有的痔加重。
(5)门静脉系统回流受阻,如腹部肿物压迫门静脉、心功能不全时肝充血,特别是肝硬变导致的痔静脉曲张,这种痔的发生是其他严重疾病的并发症。
(6)其他,如长期站立或久坐,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均可使痔静脉充血及血流郁滞。此外,年老体弱或久病,痔静脉可发生萎缩,弹性消失。
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为鲜红色,不伴有疼痛,在排便时发生,鲜血沾附于粪便之外,不相混合。便血量一般不大,但也可呈喷射状,出血在排便后不久即止,这是由于排便后盆腔充血减轻,粪便不再挤压痔静脉,腹压增高也缓解之故。出血常为间歇性,便秘、饮酒、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内痔根据其发展情况可分为三期:
(1)大便带血。
(2)大便时内痔脱出至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
(3)内痔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托回,多已发展为混合痔。花环痔脱出,可以发生嵌顿,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及缺血,疼痛剧烈,可导致坏死。外痔常无明显症状,若有血栓形成或皮下出血,则病人感到剧痛,分开肛门即可看到暗紫色硬结,触痛明显,血栓或皮下出血吸收痊愈后形成皮垂,使肛门不容易保持清洁。
诊断内痔的诊断需借助肛门镜,可看到增大的痔核呈淡蓝色半球状隆起。症状不典型时,应结合肛门指诊以及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更为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直肠癌。
治疗保持大便通畅是最简单的控制症状的方法,也可以预防痔的发生。热水坐浴可促使血液流通,减轻便血症状。收敛性栓剂也有止血作用。便血较重或有内痔出现时,可注射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或5~10%的碳酸甘油,使痔核硬化萎缩。久治不愈或已形成较大的混合痔或花环痔者,应手术治疗。目的是摘除痔核或用缝扎等机械方法使之栓塞或萎陷。电凝或激光照射也很有效。外痔急性血栓形成,则需立即切开,取出血块,一般外痔多无需特殊治疗。
预防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卫生有助于防止痔的发生或使轻微的痔不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