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相关tags:
药材名称:石决明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腹鱼甲(陶弘景),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手册》),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
基源:为鲍科动物皱纹盘鲍或杂色鲍等的贝壳。
原动物: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历史:本品始载于《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李时珍在《纲目》中记载:“通五淋”《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现代广泛用为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通淋药。《中国动物药》和《中国药用动物志》均收载之。
形态:皱纹盘鲍:贝壳大,呈耳状。有3个螺层,螺旋部极小,螺体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螺体层的壳面。壳面深绿褐色,表面粗糙,生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其边缘的一列突起尤其明显,这些突起极高,末端有4~5个开口,呈管状。壳的内面银白色,有绿、紫及珍珠样彩色光泽,边缘薄,呈刀刃状,质坚硬。
杂色鲍:贝壳卵圆形,质坚厚。其边缘有一行排列整齐的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其中靠近边缘有7~9个开孔。壳表面生有不甚规则的螺旋肋和细密的生长线,有时附有苔藓虫、龙介等。
生境与分布:皱纹盘鲍:生活于海水较深而海藻茂盛的岩石上,主要以褐藻、红藻等为食。分布于黄海、渤海。
杂色鲍:多栖息于盐度高、水质清和海藻丛生的水深约10m左右的岩礁海底。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此外,羊鲍Haliotis ovina Gmelin和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的贝壳均可做石决明用。
生药采集:夏、秋季捕捉。捕获后,将肉去净,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杂色鲍主产东海和南海。羊鲍、耳鲍主产南海。皱蚊盘鲍主产黄海和渤海。
鉴别: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约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主产于黄海和渤海。
均以个大、壳厚、外表清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
加工炮制:洗净晒干,敲成碎块。 ①煅石决明 取净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锅内煅酥脆,取出放凉,碾碎。 ②盐石决明 将净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100kg石决明,用盐2.5kg,加适量开水。
化学性质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