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
相关tags:
药材名称:地骨皮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杞根、地骨(《本经》)、枸杞根(《本草经集注》)、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白疙针(内蒙),枸杞菜(广东、广西、江西),狗牙子(四川)。
基源: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及宁夏枸杞的根皮。枸杞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7种、3变种。
原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山枸杞)Lycium barbarum L.
历史:始载《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图经本草》:“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称呼为甜菜。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基根名地骨。”《纲目》:“枸杞二树名。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枸杞之果名枸杞子,有补肾、明目、强筋骨功效;其根皮名地骨皮,有清热凉血、消渴、补正气等功效。”《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所描述者均系本种。
形态:灌木,枝条长达1~4m,细长柔弱,弧垂或作匍匐状,具短棘刺。单叶互生或簇生于枝端,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5~17mm,全缘,具短柄。花数朵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6mm;花萼钟形,3~5裂;花冠漏斗形,淡紫色,长约1cm,裂片具缘毛;雄蕊5枚,花丝基部密生绒毛;子房长卵形,花柱细长,伸出花外。浆果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5mm,熟时红色。种子多数,肾形,黄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图1951)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岸、路旁、村边、山坡荒地。广布于全中国。亚洲东部其他地区及欧洲也产。
宁夏枸杞与拘杞的主要区别为花萼通常2中裂;花冠筒部较裂片稍长,筒之中下部变狭呈圆筒形,筒部及裂片均较窄,花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边缘无缘毛。花期5~10月,果期6~11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彩图27)生于海拔2000~3000m的河岸、干山坡、渠畔、砂砾地、耐盐,耐寒、耐旱,适盐渍化的砂质壤土。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生药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鉴别
性状:根皮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长3~10cm,宽0.5~1.5cm,厚1~3mm;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细纵纹。质轻脆,折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香,味微甘而后苦。以块大、肉厚、无木心者为佳。
显徽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列细胞,其外有较厚的落皮。韧皮部射线大多宽1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成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并含多数淀粉粒。粉末:米黄色,气微,味微甘、后稍涩。 ①草酸钙砂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薄壁细胞充满砂晶形成砂晶囊。 ②纤维多单个散在,常与射线细胞相连,呈梭形或纺锤形,有的微波状弯曲,长110~324μm,直径17~48μm,壁厚3~11μm,木化,纹孔稀疏,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③石细胞稀少,呈类圆形、短纺锤形或类长方形,直径32~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至8μm,纹孔较少。 ④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高8~13个细胞。 ⑤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22μm,大粒脐点较明显,点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⑥木栓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微状,胞腔内含黄色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6)
加工炮制:①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晒干。 ②炒制 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至冒烟时,再加入地骨皮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桂皮酚和多量酚性物质,甜菜碱(Betaine)[1]。枸杞素A(Lyciumin A.0.007%)为环状焦谷氨酰-脯氨酰-酪氨酰-甘氨酰-缬氨酰-甘氨酰-丝氨酰-色氨酸的八肽,其中甘氨酰4的α碳与色氨酰8的吲哚N1连接;枸杞素B是其结构中色氨酸取代酪氨酸[2,3,4];还分得β-谷氨酸、亚油酸、亚麻酸、三十一酸[1]和草酸钙[5]。另含地骨皮胺A(Kukoamine A)[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9。
[2] Tetrahedron Lett 1989;30(44):6041。
[3]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4):180。
[4] CA 1990;112:145388y。
[5]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3):138。
[6] Tetrahedron Lett 1980;21: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