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相关tags:
药材名称:丁公藤
名称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基源:为旋花科丁公藤属植物丁公藤的根及茎藤。丁公藤属全世界约66种,中国约11种。
原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又名包公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麻辣子藤(广东沿海),斑烈鱼(广东)。
形态:高大木质藤本,长约12m。小枝干后黄褐色,明显有棱,不被毛。叶柄长0.8~1.2cm,无毛;叶片草质,椭圆形或倒长卵形,长6~9cm,宽2.5~4cm,光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两面无毛,侧脉4~5对,在叶面不明显,在背面微突起,至边缘以内多结上举。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的花少数至多数,顶生的花排列成总状,长度均不超过叶长的一半,花序轴、花序梗被淡褐色柔毛;花梗长4~6mm;花萼球形,萼片近圆形,长约3mm。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和缘毛,毛不分叉;花冠白色,长约1cm,小裂片长圆形,全缘或浅波状,无齿;雄蕊不等长,花丝长可至1.5mm,花药与花丝近等长,顶端渐尖,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圆,柱头圆锥状贴着子房,两者长近相等。浆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4cm。花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第1分册.20页.图4∶5-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湿润密林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广东中部及沿海岛屿。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取根及茎藤,切断或片,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鉴别
性状:茎藤常斜切为片或段,直径1~4cm。表面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茎栓皮可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中心有髓,有的不明显。无臭,味淡。以粗壮、质坚者为佳。
显微 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外壁及内壁木化增厚,或夹有石细胞层。皮层有纤维束及石细胞群,石细胞壁极厚,层纹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细小簇晶。老茎异型维管束发达,韧皮部有大的纤维及多数细小簇晶。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350μm;木纤维甚多。有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蒸约2小时至无腥臭味,取出,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具有缩瞳作用的丁公藤碱Ⅱ(又名,包公藤甲素,2β-羟基-6β-乙酰氧基-8-氮二环(3,2,1)-辛烷)及东莨菪素,(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和东莨菪甙。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