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子
相关tags:
药材名称:冬瓜子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
基源:为葫芦科冬瓜属植物冬瓜的种子。
原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Cucurbita hispida Thunb.)
历史:本品为《中国药典》1963年版和1977年版收载。
余项参见“冬瓜”条。
生药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成熟的种子,洗净,晒干。药材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鉴别
性状:种子扁平卵圆形,长1~1.5cm,宽5~8mm;表面淡黄白色,一端较尖,尖端有2个突起,其中较小突起为种脐,较大突起上有明显的珠孔.另端钝圆,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边缘均有环形稍隆起的边(双边冬瓜子)。体轻,质松脆,剥去种皮,可见透明膜质胚乳紧包着2枚子叶。子叶白色,卵形,富油性。气微,味微甜。以身干、色白、子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外表皮为1层类似栅状的细胞,壁稍厚,微木化;下皮层为8~18列薄壁细胞,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壁微木化,多数具纹孔;其下为2~3列石细胞,石细胞类圆形,直径17~54μm,壁厚7~17μm;紧靠石细胞为1层通气薄壁组织,其细胞壁向外突起呈乳头状,细胞间隙较大;种子两端各有1维管束;种皮内表皮为1列薄壁细胞。珠心的外层为1列被角质层的表皮细胞,细胞扁平,其下为残存的珠心及胚乳;子叶2片,细胞中含脂肪油和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00)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净制和炒制。 ①冬瓜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净,干燥。 ②炒冬瓜子 取净冬瓜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放凉。
此外,尚有麸制、蜜制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皂甙约0.68%及多量脂肪[1]、尿素[2]、瓜氨酸[3]、尿素酶[4]、种子含脂肪油28%~49.5%,脂肪酸组成(%):棕榈酸8.8~21.2、硬脂酸6.0~8.5、花生酸微量、十六碳烯酸0.9、油酸13.9~16.3、亚油酸53.1~87.7[5],并含有△5-、△7-和△8的甾醇类物质[6]。还含有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组分[7]。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18。
[2]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194。
[3] CA 1968;68:19551f。
[4]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091。
[5] CA 1986;105∶149708f。
[6] CA 1986;105∶57918w。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6;18(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