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
相关tags:
药材名称:水蜈蚣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三荚草(《岭南采药录》),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药(《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库鞠恣托(藏族名)。
基源: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水蜈蚣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历史:水蜈蚣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水蜈蚣生沙州,处处有之。横根赤色者多鬚,微似蜈蚣形,发青苗如茅芽,高三四寸,抽茎结青毯如指顶大,茎上腹生细叶三四片。”根据其描述,即为现今的水蜈蚣。江苏民间用以治疗乳糜尿获得满意疗效。近年对其化学成份、剂型和临床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研究。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被褐色鳞片,每节上生一秆。秆成列散生,细弱,高7~20cm,扁三棱形。基部具4~5个叶鞘,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片短于或长于秆,宽2~4mm。叶状苞片3,后期反折;穗状花序单一、近球形,长5~10mm;小穗极多数,长圆状披针形,扁、长约3mm,宽0.8~1mm,有一朵花;鳞片白色,具锈斑,长2.8~3mm,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具外弯的短尖,脉5~7;雄蕊3;柱头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为鳞片的1/2,密生细点。花果期5~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252页.图7334)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边、路旁。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是全世界热带广布种。
生药采集:夏、秋季花期采挖,晒干。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根茎近圆柱形,细长,直径1~2mm,表面棕红色至紫褐色,节明显,节处有残留的叶鞘及须根;质硬,断面黄白色,粉性。茎细,三棱形,长10~30cm,淡绿色至灰绿色。单叶互生,线形,长短不一,有的长于茎,基部叶鞘紫褐色。小穗密集于茎顶,球形,直径5mm,基部有狭长叶状苞片3片。坚果扁卵形,褐色。气微,味淡。以根茎粗、叶绿、带花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甲醇提取,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胺薄层上,以苯-丙酮甲醇(624)为展开剂,以牡荆甙,芦丁为对照。展开后,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07)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牡荆素(vitexin)[1]、挥发油、鞣质及苦味质等[2]。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43 。
[2]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