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
相关tags:
药材名称:蕲蛇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白花蛇、褰鼻蛇(《开宝本草》),百步蛇、棋盘蛇(《全国中草药汇编》),五步蛇、尖吻蝮(《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蝰科蝮属动物尖吻蝮除去内脏的全体。蝮属全世界有15种左右,中国产有7种,其中3种药用。
原动物: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又名五步蛇(《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蕲蛇首载《纲目》。在《开宝本草》中称白花蛇。《本草衍义》寇宗奭对其描述颇详,谓:“诸蛇鼻向下,独此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按此描述与现市售的蕲蛇-尖吻蝮符合。
形态:全长1200~1500mm。头大,三角形,吻端有一翘起的吻突,覆以延长的吻鳞与鼻间鳞。背鳞21(23)-21(23)-17(19)行,起强棱,棱后部隆起成脊,脊后有小结节。尾下鳞前段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均为双行。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侧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规则的大方形斑,方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形斑在脊中线合扰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纹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鳞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图见《中国动物药》.321页.图310)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丘陵或林木繁茂的山区,溪流沟边的岩石下或杂草中。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生药采集:多于夏季捕捉,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固定,烘干。
加工炮制:用时将头、尾去掉,温水润软切成小块,晒干;或用黄酒闷润后去皮骨晒干。
鉴别:呈圆盘形,盘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气腥,味微腥。
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化学性质尖吻蝮蛇毒为乳白色粘稠的半透明液体,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的毒液量为222.2mg,低温真空干燥物59.00mg,毒液中含26.6%的固体物,含73.4%水分。含酶类如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缓激肽释放酯酶、AC1-蛋白酶(AC1-Protienase)、精氨酸酯酶(Arginine esterase)。尚含有抗凝血活酶。凝血酶(Thrombine like)成分占蛇毒的50%~70%,分子量33500,由1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60%为非蛋白氮,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含量高,中性物质8.0%,唾液酸(Sialic acid)4.0%,已糖胺(Hexosamine)1.2%,总糖为13.2%,为糖蛋白。抗凝血成分(Anticogulant principle),分子量20650,由16个氨基酸组成,含2%糖,为糖蛋白。溶纤维蛋白成分,分子量24100,为酸性蛋白。含鸟嘌呤核甙,微量金属Zn、Mn、Ca、Fe、Si、Mg等。
蛇体主要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肾的中性脂肪为甘油三酸酯(Triglyceride)。肌肉中含有精胺(Spermine),蛇肉碱(Ophidine),δ-羟基赖氨酸(δ-Oxylysine)等多种氨基酸,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胆甾醇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