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
相关tags:
[外文]:congestion
机体某部分组织或器官小血管过度扩张内含血液量增多的现象。有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之分。一般而言,动脉性充血的时间短暂,对机体有利。长期的静脉性充血后往往发生水肿,器官肿大,甚或发生缺氧,致器官主质细胞变性或坏死及纤维化。如右心衰竭时肝长期静脉性充血,可致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这称为心脏病性肝硬变。
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充血,简称充血。主要是由于小动脉扩张致血液流入组织中的量增多。可见于生理情况下,如洗热水浴后皮肤充血,饭后胃粘膜的充血,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等。病理性动脉性充血见于炎症性充血及侧支性充血(某一动脉阻塞,该动脉吻合支扩张充血)。小动脉的扩张和收缩受植物神经控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的缩血管纤维作用于小动脉环行平滑肌,以保持小动脉的张力。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还有舒血管纤维,如运动等时,骨骼肌内小动脉扩张、血压增高,血流速度加快,而毛细血管由于基底膜的限制不能呈同样程度的扩张,但有血液流通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结果肢体肌肉中含血量增多。
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或瘀血,指静脉从组织引流出的血液减少,血液瘀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有局部性及全身性之分。局部静脉性充血是由局部静脉血回流受阻(如下肢静脉血栓或肿瘤压迫等)所致,此时表面呈暗红色,后变紫蓝色,还可见下肢水肿。全身性静脉充血常因心脏排血量减少所致,在心肌梗死、高血压、二尖瓣狭窄等引起心力衰竭时,肺部发生慢性静脉性充血,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压可高达25~30mmHg(正常为6~9mmHg)。管腔扩张迂曲,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漏出,巨噬细胞吞噬漏出的红细胞,胞浆中释出含铁血黄素,此即心力衰竭细胞。肺泡中出现水肿液。长期充血,肺泡壁可发生纤维组织增生。患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出现右心衰竭时,肝、脾、肾等下腔静脉引流的器官发生慢性静脉性充血,以及腹水、双下肢水肿等。慢性静脉性充血的肝主要表现为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充血,充血的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常有萎缩,甚或消失。小叶边缘的肝细胞由于缺氧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区呈淡黄色,而中央充血区呈暗红色,形似槟榔,故称槟榔肝。若心力衰竭反复多次发生,则在小叶中央区可出现代偿性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慢性静脉性充血的脾主要表现红髓的窦扩张充血,呈暗红色、窦壁增厚纤维化,伴新鲜及陈旧出血灶。白髓马氏小体可见,脾明显肿大。慢性静脉性出血的肾,在切面上可见髓质暗红色,皮质血管扩张充血呈条索状,由表面指向髓质。严重的肾充血引起肾血流量减少及缺氧,并产生以下结果:
(1)刺激交感神经并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致肾小动脉收缩,肾小球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血液尿素氮从肾排出量减少,发生肾前氮质血症。
(2)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醛固酮,致肾小球泌尿量减少、肾曲管再吸收加强,乃发生水肿及钠在体内储留(水肿)。
通过肝脏的门静脉分支受压(如肝硬变、门脉血栓、先天性门静脉狭窄等)时发生门静脉瘀血,门静脉血通过与体静脉间的交通支流入腔静脉。这时食管下端和胃底的静脉以及痔静脉等扩张;腹壁静脉曲张隆起迂曲于皮下如索状(海蛇头)。这些侧支血行是机体代偿的表现,但有时会引起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