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相关tags:
[外文]:gastroptosis
站立时胃下缘达于盆腔,或见脘腹部胀满、隐痛、有下坠感,嗳气、厌食、消化不良及腹部振水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即胃肠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人。由于劳倦、郁怒、饮食不节、脾胃失调、气虚下陷而致。中医学称胃缓。如《灵枢·本脏》曰:“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
病因病机胃下垂的病位在脾胃。正常情况下,脾胃协调运作,胃主受纳,脾司运化;胃喜润,脾喜燥;胃主降,脾主升。如因劳倦气虚,则脾不升清而下陷;饮食不节,则胃失和降而上逆;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则木不疏土,肝胃、肝脾失和。或因治疗失当,攻伐过度,以至胃纳减少,脾运不健,形体瘦削,肌肉不坚,而为胃下垂之症。
辨治胃下垂之本是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且因虚久不复,易于变生滞气、痰浊、瘀血。故其治虽以“陷者升之”为大法,但又须注意兼挟之邪,或治本为主而兼顾之,或标本同治,方可收到满意的疗效。常见证型有:
(1)脾虚气陷。证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乏力,不思饮食,食后则脘腹胀满,重坠,嗳气不舒,或呕吐清水痰涎,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弱。治宜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腹部振水声加小半夏汤。
(2)肝郁脾虚。证见多郁多怒,胁痛腹胀,食少,嗳气频频,或泛吐酸水,大便不爽,干溏不定,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常用四逆散加黄芪、白术、砂仁、鸡内金。吐酸加左金丸。
(3)脾胃阴虚。病久不愈而致纳呆消瘦,或知饥不食,或腹胀口干,或口渴喜饮,胃中烧灼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为主,常用沙参麦冬汤合一贯煎,内热盛者加蒲公英、丹皮、花粉;大便干结加火麻仁。
(4)脾胃阳虚。病久不愈,胃腹胀痛下坠,喜进热食、热饮,呕吐清水,食少,腹泻,短气,乏力,舌苔白滑,脉沉弱。治宜益气温中为主,常用附子理中汤加枳壳、升麻、黄芪、砂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外治法治疗此病的报道较多,疗效较好,疗程也较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贴药。取蓖麻籽(去壳)、升麻,捣如泥状,外敷百会穴,固定后热熨。但合并胃出血者禁用。
(2)针灸。以开胃穴(中脘旁开4寸)为主穴,配足三里、中脘、气海。或艾灸百会、足三里。
(3)其他。外治方法还有穴位注射、埋线、长粗针透刺、芒刺,以及推拿、气功疗法等等。老年人及体弱者也可安放胃托以辅助治疗。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对胃下垂的预防与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患者应注意节制饮食,切忌暴饮暴食。食物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体积小者为宜,含糖、淀粉及纤维素多的食物宜少,动物蛋白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适当增加。有饮酒嗜好的患者宜戒酒。每日进餐后,最好平卧半小时至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