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tags:

[外文]:epilepsy

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又称癫痫、癫疾,俗称羊痫风。临床特征为发作时突然昏倒,肢体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口中发出猪羊鸡叫等异常声音,苏醒后除头晕、头痛、疲乏外,一如常人。痫证病发无定时,有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数月一发,以至数年一发的。若发作时间长,次数多,或经久失治,遂成痼疾,劳累及情绪均能触发,发作过甚,则精神呆钝,健忘虚弱。痫证病因多为惊恐伤及肝肾,火灼津液,酿成痰涎,内乱神明,外闭经络,动风生痰或遗传所致。《内经》首先记载了癫疾的病名,认为发病和先天因素有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描述了此病的临床特点,认识到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失常的疾患。元代朱丹溪认为痫证的发病,与痰浊关系密切。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将此病分为阴痫、阳痫两大类。痫证与西医所称的癫痫基本相同,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均可按中医对痫证的辨治方法论治。

病因病机

痫证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积痰、郁火、惊恐、先天因素几个方面,且常相互影响。痰可由气郁化火,炼液而生,也可由恣食厚味损伤脾胃所致。痰热迷蒙心窍,神志为之扰乱。郁火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生,火动生风,痰浊蒙蔽心窍,则抽搐昏仆。大惊大恐则脏气逆乱,痰阻风动,而作痫疾。先天因素之说源于《内经》,主要为胎气受损,或父母秉赋虚弱,或父母患癫痫导致小儿肝肾精血不足而脏气失调,清窍无主,易患痫证。

辨治

痫证特定的临床表现为神志异常和肢体抽搐。因病情有轻重的不同,发作表现也有不同,一般发作时间短暂,间歇时间长的患者病情较轻。但痫证的发作均具有起病急、发作时间短暂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休止期仍有一定的临床症状。辨治时,发作期和休止期应区别处理。

发作期

发作期分阳痫和阴痫两类,治疗以熄风化痰、开窍镇惊为主。阳痫较阴痫一般预后为佳,但阳痫失治,正气亏虚,可转化为阴痫。

(1)阳痫证。证见初起有短暂的头晕头痛,胸闷不舒,旋即昏倒仆地,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肢体抽搐,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发时有类似猪羊的叫声,甚则二便自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宜清化痰热、熄风定痫,常用清热镇惊汤为主方,《医学心悟》定痫丸也可选用。

(2)阴痫证。证见面色萎黄,手足清冷、抽搐,口吐涎沫,无啼叫,或啼叫声音微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治宜温阳涤痰、熄风定痫,常用二陈汤加味,送服五生丸。

休止期

休止期以脾虚痰盛、肝火夹痰、肝肾两虚等证较为多见,以扶正固本为主。部分患者的休止期可无自觉症状。

(1)证见面黄形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咯痰,或大便稀溏,或胸闷泛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属脾气虚弱,湿痰中阻。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为主方。

(2)证见性情急躁,两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秘溲黄,咯痰黏稠,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夹痰。治宜清肝泻火、化痰开窍,常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酌加珍珠母、钩藤、瓜蒌、胆星、石菖蒲等。

(3)证见精神倦怠,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腰酸腿软,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舌苔薄白,脉细弱,属肝肾两虚。治宜滋肾固本,常用大补元煎为主方。从临床实践看,痫证控制发作尚易,根除较难,因而休止期的调理尤为重要。治疗不可一味祛风涤痰,要明确病位,审察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予以调治。痫证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规律化,以利于治疗。对发作期患者,要加强看护,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