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相关tags:

[外文]:typhoid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沙门氏菌感染的一种。主要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膜、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此外所说的伤寒与中医学所述“伤寒”不同,后者常指多种热性病的总称。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以温热带卫生状况差的地区为多。全年都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多。人群普遍易感。病人及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的大、小便都排菌,在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强。通过粪—口途径、田水及食物传播。一旦水源污染,会引起暴发流行。带菌者间歇排菌在流行学上有重要意义。伤寒玛丽(TyphoidMary)原名玛丽·马伦是纽约城著名的伤寒带菌者,她经常当厨师,从而直接传播了51例伤寒,造成3例死亡,间接由她传播的病例难以计数。她曾被证明是伤寒传染源,随即被强制隔离。释放后,违抗卫生部门的规定──不得再从事与食物接触的工作,她又当上厨师,再次引起伤寒流行。最后在隔离中心度过余年。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后,一般病例均可恢复,病死率不超过1%,死因多为严重并发症。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个别患者复发或成为慢性带菌者。病原学病原体为伤寒沙门氏菌,俗称伤寒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有鞭毛,能活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若其中含有胆汁则生长更好。此菌生活力较强,在水中能存活2~3周,粪坑及污水中约可存活1~2月,在牛奶及肉类食物中可长期生存并繁殖。此菌耐寒,但对热和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加热56℃10余分钟或煮沸即可杀死,5%石炭酸5分钟亦可将其杀灭。不产生外毒素,但裂解时能释放内毒素,这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此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均能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O抗原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以助诊断,也可制作菌苗,用于预防接种;Vi抗原可用于发现带菌者。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伤寒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侵袭小肠,并穿透肠粘膜上皮细胞,被局部淋巴组织(派尔氏淋巴集结)的巨噬细胞吞噬,部分病菌进入血循环,引起原发菌血症,病人多无症状,此期是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5天(3~60天不等)。被吞噬的病菌在细胞内增殖,并再次进入血液,临床症状日益明显。多年来认为伤寒杆菌内毒素血症是造成发热、白细胞低下等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但未能证实。目前认为持续发热是病灶中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病变的肠粘膜释放大量5-羟色胺,这可能与伤寒的灶性坏死和动脉炎有关。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在伤寒发病中的作用正受到重视。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成4期。初期,起病大多缓慢,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怕冷、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一周内达40℃。常有腹胀、便秘。因肠道病变主要在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故右下腹有压痛。此时作血及骨髓的病原菌培养均有很高的阳性率。第二周进入极期,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全天体温波动不超过1℃)。全身中毒症状加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明显;病人有特殊的伤寒面容,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对周围呈无欲状态,精神恍惚,重者谵妄,小儿可有惊厥。因肠壁组织发生坏死、溃疡,出现腹泻及大便带血。中毒性肠麻痹可致明显的腹胀。30~40%的病人有相对缓脉,即脉搏不随体温升高而增快。1/2~3/4的病人有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因皮肤毛细血管被伤寒杆菌栓塞,于第7~10日在胸腹部出现少量玫瑰疹,其色黯红,压之褪色,2~4天消退后可再发。第3周为缓解期。多数病人免疫功能开始增强,症状缓解,体温渐降。由于肠壁组织坏死并形成溃疡,血管受损可引起肠出血,此时大便潜血阳性或为暗红色血便,若病变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可致肠穿孔。病人有突然剧烈的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症状。此期伤寒杆菌可随坏死剥落的组织从大便排出,因此,大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增高。第4周进入恢复期,病人的免疫力进一步增强,伤寒杆菌在血液及各器官中渐渐消失,肠道内溃疡愈合,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一般需1个月才可完全恢复。本病有复发及再燃的情况。在临床症状消失1~2周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残留在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环,使症状再现,血培养又呈阳性,此为复发。一般较初发症状轻,病程短。再燃是在病程2~3周时,已经下降的体温再度升高,血培养又出现阳性。由于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菌株、治疗措施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的不同,本病临床经过差异很大,可分为:(1)轻型,多见于接受过预防接种或病初即用抗生素治疗者,及部分儿童患者。体温在38℃左右,全身中毒症状轻,病程仅1~2周。(2)重型,病情复杂、凶险,常有并发症。(3)迁延型,病初似典型病例,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发热可持续5周以上,有慢性血吸虫病者及老年人易患此型。(4)消遥型,无明显症状,活动正常,部分患者可突然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5)顿挫型,起病急,恢复快,1周左右症状即可消退,部分儿童常为此型。并发症对伤寒中出现的并发症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伤寒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主要并发症如下:(1)肠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可出现大便隐血或血便,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退后很快回升,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肠穿孔。多发生在病程第3周,穿孔部位在回肠末端,穿孔前常先有腹泻、腹胀或肠出血等。穿孔时,患者突感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体温降后又升高,出现腹膜炎症状等,X射线检查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白细胞计数升高。(3)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变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但明显的心肌炎仅发生于有严重毒血症者,常见于病程第2~3周。表现为脉搏增速、血压降低、第一心音减弱、心律失常、奔马律等。心电图检查可出现P-R间期延长,T波改变及ST段偏移等。(4)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可能由于局限性肾脏小血管内凝血所致。一般发生在病程第1~3周,主要表现贫血、尿暗红色或深棕色、黄疸等。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若不积极抢救,可死于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肾盂炎、膀胱炎、骨髓炎、骨膜炎、精神失常、流产或早产等并发症偶而可见。诊断在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接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者,应考虑为本病。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在不同病程采取不同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早期作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第3~4周作粪、尿培养阳性率增高。可作十二指肠引流取胆汁培养对发现慢性带菌者有较大意义。血清学检查可靠而简便。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维达尔氏试验(旧译肥达氏反应),是采用伤寒杆菌的O抗原及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H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凝集素)及其效价的方法,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参考依据。伤寒杆菌系沙门氏菌属,如果病人血清中O凝集素效价升高≥1:80,则提示为沙门氏菌感染,而H凝集素可用于鉴定伤寒、副伤寒各型。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于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于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可继续存在数月。预防接种后H凝集素效价明显上升,O凝集素效价升高则常见于伤寒急性期。因此O、H凝集素效价均增高达一定水平,才有诊断价值。未曾免疫者,其效价要达到: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才有诊断价值。并且应作动态观察,即每周重复化验,凝集素效价递增,至恢复期上升4倍或以上者才有意义。约有10%的病人此反应始终阴性。Vi抗原是细菌壁外的酸性多糖包膜,具有阻止吞噬、抵抗抗体及补体的作用,可增强细菌侵袭力。检测Vi抗体可发现带菌者。目前应用噬菌体分型,可将具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分成100型之多,这有助于作流行学的调查。检测体液中的特异性抗原,如用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病人尿中有无伤寒杆菌特异抗原,方法简便,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鉴别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败血症。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易与伤寒混淆。败血症常有胆道、泌尿道、肠道等处的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白细胞计数虽可减少,但嗜中性粒细胞常增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2)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有结核病史或有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X射线片可见肺部有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灶。(3)布鲁斯氏杆菌病。与病畜有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表现发热(呈波浪型)、关节痛、多汗等,布鲁斯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病程迁延,易于复发。其他如恶性网状细胞病、斑疹伤寒、病毒感染、急性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均应与伤寒鉴别。治疗病人应即时按消化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卧床休息,予以易消化的食物,流质、半流质或少渣软食,以免诱发肠道并发症。对高热、烦躁等作对症处理。病原治疗首选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效果与氯霉素相似,可用于不能用氯霉素或复发者。其次,氨基苄青霉素也可应用。若有并发症应作相应处理。多种新的抗菌药如氟哌酸、氟啶酸和三代头孢菌素等均对之有效。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待体温正常后,隔周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者,才能解除隔离。依据Vi抗体的检测、追踪,发现带菌者,对他们加强管理和治疗。有计划的接种伤寒菌苗是可靠的预防措施。中国现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混合菌苗,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才上升并持续数月,因此必须每年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接种。

濈然汗出名词解释(《伤寒论》“汗证”的辨证)

...转自中医药通报官微原创:柴瑞震中医药通报2017-10-27《伤寒论》作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最为切合临床实践,并且能最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其精密而逻辑的辨证思维与方式,是本...

濈然汗出名词解释(《伤寒论》“汗证”的辨证)

...转自中医药通报官微原创:柴瑞震中医药通报2017-10-27《伤寒论》作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最为切合临床实践,并且能最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其精密而逻辑的辨证思维与方式,是本...

新鲜鹿血怎么食用(听名师讲伤寒论:桂枝汤之细说煎法)

总的来说煎服法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这个药剂如何制备。中医临床用得最多的是汤剂,故称煎法。第二,具体怎么服用。第三,相关注意事项,可称护理。我们着重讲讲桂枝汤如何制备,怎样煎煮。桂枝汤小火久煎桂枝汤的煎...

中国历史上的医圣是指谁,我国历史上医圣指的是谁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

中国历史上的医圣是指谁,我国历史上医圣指的是谁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