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核

相关tags:

[外文]:coal ball

保存在煤层内(有时可部分突出于顶板岩石内)的一种特殊的矿化结核。其内部保存有植物器官(一种或多种、完整或破碎)化石,有时也含有少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个别情况也可以完全是动物化石。

单个煤核其大小不一,小的只有1~2厘米,大的可达1~2米。煤核常呈球形、椭球形、扁圆形、杆形甚至扁豆状,体积较大者常呈块状。煤核在煤层中可单个分散状分布,也可以呈链状排列、层状产出或块状的群体堆积。煤层中煤核数量较大时,常可占据相当的一部分煤层厚度的空间,有时甚至填满整个煤层厚度。由于它的厚度比煤层大,常常影响煤矿生产,中国煤矿工人常把煤核叫做虎子石,意即开采中的拦路虎。

煤核的断口常呈棕褐色,其成分主要是钙、镁、铁的碳酸盐,如霰石、白云石、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也有蛋白石质、石膏质和黄铁矿质的煤核。一个煤核往往由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煤核的中心常含有与煤核成分不同的物质。单个煤核表面常包裹着一层煤皮。

煤核由于其内部常保存有完好植物细胞组织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且是三度空间保存,常引起古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古植物化石的近代植物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对煤核的研究。

煤核的成因说法很多,大体可以分为3类:

(1)煤核的形成与泥炭堆积上覆顶板的海相沉积有关,顶板软泥或岩石经地下水下渗,使泥炭中植物残体渗入碳酸盐等矿物质形成煤核;

(2)煤核的形成与泥炭堆积过程中的海水活动(包括海侵、潮汐和风暴)有关;

(3)认为是植物埋藏在地下较深,菌解不彻底,经地下水尤其是矿化水矿物质入渗、沉淀、充填而成。不同地区的煤核成因要具体分析,对不同地区,煤核的成因可能不同。

中国甘肃靖远的煤核,从动物化石看,属纳缪尔阶C期形成,其植物化石与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纳缪尔阶C期煤核内容一致,主要是鳞木、科达类和真蕨类。山西太原西山、山东兖州和枣庄、江苏徐州贾汪一带煤核形成时期为Sphaeroschwagerina带形成时期,其植物化石有鳞木、封印木、华夏木、科达类、松柏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类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均有大量保存,已具华夏植物群特征。贵州水城的煤位于晚二叠世最顶部,煤核中保存有鳞木、封印木、松柏类、科达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类、大羽羊齿类、苏铁类等,亦具明显的华夏植物群特征。此外,湖南邵阳二叠纪煤层中的煤核、黑龙江鸡西晚侏罗世煤层中的煤核、云南昭通和山西繁峙等地的第三纪煤核也都有所发现,不过对古生代以外煤核的植物化石研究很少,主要是进行地质上的研究。

山西太原山西组和太原组以及徐州贾汪太原组煤层中黄铁矿结核,据潘随贤、庄军、王绍章等研究,主要由细菌和藻类组成,也含有少量高等植物器官。这是一种特殊的煤核,对研究煤层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古沼泽演化有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