茺蔚子
相关tags:
药材名称:茺蔚子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益母草子、苦草子、小胡麻(《江苏药材志》),茺玉子(《河北药材》),野黄麻、六角天麻(《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L.artemisia(Lour.)S.Y.Hu;L.heterophyllus Sweet)及其变种白花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var.albiflorus(Migo)S.Y.Hu。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L.及其白花变型Leonurus sibiricus L.f.albiflorus(Nakai et Kitagawa)C.Y.Wu et H.W.Li
历史:茺蔚子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纲目》载:“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草之称。……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茼蒿子,有三棱,褐色。”此记述与现今所用茺蔚子的原植物相吻合。
余项参见“益母草”条。
生药采集:8~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拣去枝叶,筛净杂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果实三棱形,一端稍宽,似平截状,另端渐窄而钝尖,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具深色斑点,无光泽,或微粗糙。横切面三角形,在扩大镜下,可见外皮棕黑色,胚乳极薄,灰色,附着于种皮上,子叶灰白色,油质。气无,味苦。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深棕色。 ①内果皮厚壁细胞,断面观略切向延长,切向24~45μm,内壁厚约16μm,有纵向孔沟,外壁薄,向外突起,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顶面观星状,壁弯曲,方晶隐约可见;底面观胞间层不明显,有不规则裂纹,胞腔类圆形,方晶明显。 ②外果皮细胞1列,横断面观略径向延长,形成多数隆起,隆起部分为黄色网纹细胞,壁厚3~5μm,非木化,具横向纹孔;表面观类多角形,网纹细胞具条状增厚壁,并见平行线状或不规则波状角质纹理。 ③中果皮细胞类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 ④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内果皮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11~18μm。 ⑤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方形,直径24~40μm,壁稍厚,略波状弯曲,内含淡黄棕色物;角质层有皱襞。 ⑥内胚乳细胞圆多角形,含脂肪油滴;并充满糊粉粒,有的可见拟晶体。(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61页.图224)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00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提出总油,取油2g依常法用0.5N KOH乙醇液80ml皂化后,得总脂肪酸。用2%浓硫酸-甲醇液(1.5)30ml回流2小时,进行甲基化得总脂肪酸甲酯,点于硅胶G-10%硝酸银(3∶10)板上,以亚麻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为对照,以苯展开18cm,喷0.2%2′,7′二氯荧光素乙醇液,紫外灯下检视,显4个黄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326右) ②取样品粉末5g,加盐酸-甲醇(1∶100)液5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液45ml浓缩,再加入蒸馏水5ml,并再次滤过,浓缩后,加正丁醇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水苏碱为对照,以正丁醇-乙酸乙酯-盐酸(4.0.5∶1.5)为展开剂,展距18cm,喷磺化铋钾试剂,得橙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16页.图326左)
加工炮制:炒茺蔚子 取净茺蔚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并有香气外逸时,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种子含脂肪油,含量约26%,比重0.9681,折光率1.4758,皂化价192,碘价106.5,酸价5.68,酯价186。油中油酸占63.75%、亚麻油酸占21.13%,维生素A类物质约0.04%。并含少量生物碱益母草宁(Leonurinine)。脂肪油部分,有与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相对应的薄层斑点;总生物碱部分有水苏碱(Stachydrine)相对应的薄层斑点。还含茺蔚子碱Ⅰ、Ⅱ、Ⅲ[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13。
[2]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