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花
相关tags:
药材名称:蔷薇花
名称出处:《医林纂要》
概况异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蔷薇科蔷薇属野蔷薇或粉团蔷薇的花朵。蔷薇属植物约有200多种,中国产80多种,约20种供药用。
原植物: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又名墙麻、墙薇(《本草图经》),牛勒、山枣(《吴谱本草》),蔷蘼、山棘(《别录》),刺蘼(《救荒本草》)。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var.cathayensis Rehd.et Wils.
历史:《纲目》载:“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小儿掐去皮刺食之;既长则成丛似蔓,而茎硬多刺,小叶尖薄有细齿;四、五月开花,四出,黄心,有白色,粉红二者;结子成簇,生青熟红,其核有白毛,如金樱子核,八月采之。根采无时。人家栽玩者,茎粗叶大,延长数丈,花亦厚大,有白、黄、红、紫数色。花最大者,名佛见笑,小者名大香,皆香艳可人,不入药用。南番有蔷薇露,云是此花之露水,香馥异常。”陶弘景曰:“营实即是蔷薇子,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蜀本草》云:“蔷薇茎间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形态: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与叶轴有柔毛或无毛,有散生腺毛;托叶篦齿状,大部分贴在于叶柄,边缘有或无腺毛。花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花梗长1.5~2.5cm,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瓣5,分离,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雌蕊多数,分离,着生于萼筒内;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瘦果木质,着生在肉质萼筒内形成蔷薇果,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49页.图2228)
粉团蔷薇与野蔷薇的区别在于花为粉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7卷.430页.图版68∶1-3)
生境与分布:野蔷薇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河边、路旁及林下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朝鲜、日本也有。 粉团蔷薇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河边等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甘肃、陕西、湖北、广东等省区。
生药采集:5~6月花盛开时,择睛天采收,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
鉴别: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虫,防霉。
化学性质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1],挥发油[2]。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2;82:771。
[2] 商业部土产废品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2: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