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萝
相关tags:
药材名称:松萝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女萝(《诗经》),松上寄生(《纲目》),松落(《国药的药理学》),树挂(《黑龙江中药》),天棚、雪风藤、山挂面、龙须草(《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环裂松萝及长松萝的地衣体。松萝属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60多种,多种可入药。
原植物:松萝作药用的通常有二种环裂松萝Usnea diffracta Vain,又名破茎松萝(《中药大辞典》),老君须、节松萝、节茎松萝、金钱草、关公须(江西),云雾草(上海)。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L.)Ach.,又名天蓬草(《陕西中草药》)。
历史:首载于《本经》,为中品。《纲目》载:“松萝,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为环裂松萝。《纲目拾遗》载:“松萝,生高峰古木上,长者丈余。”为长松萝。
形态:地衣体细丝状。悬垂或半直立,长15~30cm;表面呈淡灰绿色至灰黄绿色,稍具光泽;初生附着器未见,仅见次生附着器;主枝明显,长3~4mm,粗约2mm,有裂纹;主枝以上呈重复等长二歧型分枝;次生分枝稠密,枝为圆柱形,常于枝叉间多少扁平;分枝上纤毛及窝孔很少.无粉芽,生有明显的横向环状裂纹,裂缘突起,呈白色,裂隙间常露出髓层。皮层脆而易裂,厚约74~90μm;髓层白色,致密,厚280~420μm,中轴细,具弹性,直径250~380μm。子囊盘圆盘状,直径1~3mm.侧生或近顶生;托缘具缘毛;盘面呈淡褐色至栗褐色,无光泽,平滑;子囊棍棒状,内含8孢,孢子无色,椭圆形,单孢,6.5~11×4.5~7μm。(图见《中国地衣植物图鉴》.178~179页.图版38∶7)
生境与分布:生于树干或树枝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江西、台湾。
长松萝与环裂松萝的区别在于:地衣体细丝状,柔韧,悬垂,长约20~40cm,有时可达1m以上;表面呈海绿色、淡灰绿色至淡黄褐色,无光泽;初生附着器未见,仅见次生附着器;主枝短,长1~1.5mm,有环裂;主枝以上丝状型分枝,主枝和初生分枝皮层完整;次生分枝等长二叉状.常单一平行延伸,枝侧密生长短不等的小纤毛,平滑,具皮层,单一或分枝;分枝上无乳状突.有环状裂纹或因皮层破裂而成麸屑,粉末附着其上。皮层厚约45μm,髓层浅白色,致密,厚90~140μm;中轴切面圆形,有弹性,直径140~250μm,子囊盘侧生于分枝上,圆盘状,直径1~5μm;托缘细薄,生有长缘毛;盘面呈淡棕褐色,被灰白色粉霜;囊层被厚约13.5μm;子囊层高约64.8μm;囊层基厚约32.4μm;子囊长棍棒状,内含8孢;孢子无色,椭圆形,单孢,9.8~10.6×6.2~7μm。(图见《中国地衣图鉴》.图版1∶5)附生于树枝上。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北半球广为分布。
生药采集:春、秋季采收,晒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①长松萝为细丝状小段,全体灰绿色,表面粗松,中心质地坚密。气特异,嚼之有弹性而酸。 ②破茎松萝为乱丝状小段,有二歧分枝,枝表面有明显的环状裂口。两者均以身干、色黄绿、无杂质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长松萝含地衣甾醇、麦角甾醇、表甾醇(Episterol)、地衣聚糖、松萝酸(Usnic acid)、破茎松萝酸(Diffractic acid)、枝叶酸(Ramalic acid)。环裂松萝含破茎松萝酸、树胡子酸、松萝酸、扁枝衣酸(Evernic acid)、油酸、亚油酸、地衣聚糖(Lichenin)[1]。以上两种均含巴尔巴地衣酸(Barbaticacid)[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3。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