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

相关tags:

药材名称:雷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雷实、雷矢(《别录》),竹苓(《纲目》)。

基源: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雷丸的菌核。

原植物: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et Mass.(O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又名木连子(广西)。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卷三载:“御览作雷公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别录》载:“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本草经集注》载:“累相连如丸。”《唐新修本草》载:“雷丸,竹之苓也。”《纲目》载:“此物生土中,无苗叶。”又曰:“雷丸大小如粟,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以上所指,皆为本品。

形态:子实体寿命很短,常见者为菌核。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0.8~3.5cm,稀达4cm,表面呈褐色,紫褐色至暗黑色,具细密的纵纹,干燥后坚硬,有时在凹处具有一束菌索,剖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带粘性;越冬后由菌核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10页.图40)

生境与分布:生于竹林下土中,根上或竹兜下面,有时也生于棕相、桐等树根际;现各地有人工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药

采集:春、秋、冬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cm。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式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表面紫褐色、肉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

①驱绦虫 5%~30%的雷丸浸出液体外试验,能加速绦虫节片的死亡。驱绦有效成分雷丸素,为一种蛋白酶,加热则失效[1]。 ②驱蛔虫 体外试验,雷丸乙醇提取物对蛔虫存明显抑制作用[2]。 ③抗阴道滴虫 在含雷丸煎剂5%的培养液中,5min后,大部分滴出的虫体发生颗粒化变形,但个别虫体仍有活动[3]。 ④抗癌 雷丸素im或ip,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3.3%~69.3%[4]。 ⑤抗炎免疫 雷丸多糖iv,对小鼠巴豆油性耳炎有抑制作用,ID50为3.55mg/kg;50mg/kg sc,对大鼠琼脂性关节炎,40,60mg/kg sc对大鼠酵母性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20mg/kg iv,对大鼠ip羧甲基纤维素钠诱导的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有明显抑制作用;100mg/kg sc,对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无降低作用而能增加血浆皮质酮含量;50mg/kg sc,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100mg/kg sc,连续6d,可使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增加[6]。雷丸多糖及其醋酸水解物和甲酸水解物10-5mol/L时,对大鼠白细胞膜磷脂花生四烯酸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不抑制白三烯B4的生成[7]

参考文献

[1] 中华新医学报 1951;2(10):753。
[2]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10):437。
[3]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0;(7):23。
[4]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79;(1):50。
[5] 微生物学通报 1986;13(2):68。
[6] 药学学报 1989;24(2):151。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0;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