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
相关tags:
药材名称:王不留行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禁宫花、剪金花(《日华子本草》),金盏银台(《纲目》),留行子、麦蓝子(《甘泉县志》)。
基源:为石竹科麦蓝菜属植物麦蓝菜的种子。麦蓝菜属全世界4种,中国产1种。
原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V.pyramidata Medic.),又名王母牛(山东)、大麦牛(江苏)。
历史:王不留行(《别录》)列为上品,麦蓝菜之名见于(《救荒本草》),描述与本种相近。(《纲目》)载:“多生麦地中,苗高者一二尺,四月开小花,如铎铃状,红白色,结实如灯笼草子,壳有五棱,壳内包一实,大如豆,实内细子,大如松实,生白熟黑,正圆如细珠可爱。”即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cm,全株无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9)cm,宽1.5~2.5cm、无柄,粉绿色。花两性,聚伞花序有多数花;花梗长1~4cm;萼筒长1~1.5cm,具5条宽绿色脉、并稍具5棱,花后基部稍膨大,顶端明显狭窄;花瓣5,粉红色,倒卵形,先端具不整齐小齿、基具长爪;雄蕊10;子房长卵形,花柱2。蒴果卵形,有4齿裂,包于宿存萼内。种子多数,暗黑色,球形,有明显粒状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45页.图129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路旁、田埂边和丘陵地带,尤以麦田中生长最多。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广布全中国。欧洲和亚洲温带其它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气候温暖地区的一般农田均可种植,怕涝。用种子繁殖。春播在3月上旬,秋播于9~10月,按行距23~26cm开浅沟条播或撒播,播后覆土镇压,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量1k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保持13~17cm株距。生长期间需勤除杂草,用稀人畜粪水追施1~2次。虫害主要有红蜘蛛,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杀。
采集:4~6月采收(东北地区在秋季),割取全草,晒干,使果实自然开裂,然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北、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湖北。
鉴别
性状:种子圆球形,直径1.5~2mm;表面黑色,少数红棕色,略有光泽,放大镜下可见密布细小疣状突起,有浅色圆点状的种脐及1条浅沟。质坚硬,难破碎,用水浸软,除去种皮,可见白色胚乳,胚弯曲成环状,子叶2片,气无,味淡。以粒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由数列含棕色物的细胞组成,表面观壁波状弯曲,连珠状增厚。子叶及胚根位于种子的两侧,胚乳占横切面的大部分,细胞中含细小糊粉粒及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35) 粉末:淡灰褐色。种皮表皮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50~120μm,垂周壁增厚,星角状或深波状弯曲。种皮内表皮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方形、类长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紧密的连珠状增厚,表面可见网状增厚纹理。胚乳细胞多角形、类方形,胞腔内充满淀粉粒及糊粉粒。子叶细胞含脂肪油滴。
理化: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铵碱化,用氯仿提取,氯仿液浓缩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1∶1)为展开剂,展距13cm,喷以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可见4个橙色的生物碱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5)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净制和炒制。 ①王不留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②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大多数爆裂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皂甙,有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水解后得王不留行次皂甙(Vaccaroside)及D-葡萄糖,进一步水解后得丝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即棉根皂甙元和β-D-葡萄糖醛酸,还含王不留行黄酮甙即异肥皂草甙(Isosaponarin)、蛋白质、脂肪、淀粉,预试还含生物碱和香豆素类化合物[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11 。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