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相关tags:
药材名称:凤尾草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金鸡尾(《四川中药志》),阉鸡尾(《中国药用植物志》),五叶灵芝(云南),鸡爪莲(福建)。
基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井栏边草的全草。
原植物: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又名井兰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凤凰尾、牛肋巴草(四川),背阴草(江苏),乌鸡脚(浙江),九把连环剑(广西)。
历史:凤尾草《植物名实图考》始载,云:“凤尾草生山石阴湿处,有绿茎、紫茎者。一名井阑草,或谓之石长生。”观其附图,应为本种。另考《纲目》石草类下所绘之石长生与本种极为相似。
形态:植株高30~60cm。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密被黑褐色条形鳞片。叶簇生,草质,二型;叶柄禾秆色或暗褐色,光滑;能育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0~45cm,宽15~25cm,一回羽状,下部羽片多2~3叉,除基部1对具柄外,其余各对基部下延并于叶轴两侧形成狭翅;羽片或小羽片条形,宽3~7mm,顶端不育,渐尖,有细锯齿,向下全缘;不育羽片或小羽片较宽,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锯齿;侧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沿叶缘连续分布;囊群盖由反卷的膜质边缘形成。(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0页.图30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墙边、井边、石灰岩缝隙中或林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越南、菲律宾、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鉴别
性状:根茎粗短,稍扭曲,有棕褐色条状披针形鳞片及弯曲的细根,上方丛生多数叶,长25~70cm。叶二型,灰绿色或草绿色,羽状分裂,叶柄细长,有棱,长10~30cm,黄绿色或黄白色;营养叶叶片较小,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孢子叶裂片狭细,边缘有锯齿或全缘,边缘向下面反卷。孢子囊群着生叶缘,棕色。气微,味淡或稍湿。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呈波状弯曲;下表皮气孔较多,并有多细胞腺毛,2~3细胞,先端钝圆,长50~120μm,直径约20μm。生孢子囊的叶边缘反卷,孢子囊群成线形排列于叶缘,每个孢子囊呈长圆形,基部稍狭,囊盖边缘呈轮状,棕黄色,内含孢子数十颗;孢子呈钝三角形,直径约40μm,囊柄4~6细胞,一般为2列。叶柄基部横切面:细胞棕色,中央为2个八字形排列的维管束,周韧式。根茎上的鳞片为棕色薄壁细胞,长多边形,先端为1~2个细胞,基部宽至10余个细胞,边缘有突起,并可见腺毛;腺毛头部单细胞,直径约40μm,内含红棕色树脂状团块,柄3~4细胞。(图见《中药志》 第4册.第2版,图199~20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淋润,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黄酮类、甾醇、氨基酸,内酯或酯类、酚性成分和鞣质[1]。
地上部分含萜类,有蕨素B,F,O,S,C(Pterosin B,F,O,S,C)、Pterosin-c-3-O-β-D-glucoside(1)、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2)和它的2-O-β-D-glucoside(3)、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e(4)和它的2-O-β-D-glucoside(5)、Apigenin 7-O-β-D-glucoside、Luteolin 7-O-β-D-glucoside[2]。
参考文献
[1] 福建药物志.第2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5。
[2] 药学杂志(日) 1985:105(7):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