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
相关tags:
药材名称:蓖麻子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草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纲目》),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用植物志》),红大麻子(《药材学》),丹渣(藏语、《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的种子。蓖麻属全世界仅1种,中国产之,并入药。
原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
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宋《图经本草》云:“蓖麻子归不著所出州郡,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干。”所述为本种无疑。
形态:一年生高大草本,在中国南方地区为多年生灌木以至小乔木,高2~3(~5)m。茎直立,光滑无毛,幼嫩部分绿色或稍带紫色,常被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形盾状着生,直径(15~)20~40(~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花单性同株,总状或圆锥状花序与叶对生,长10~13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苞片及小苞片卵形或三角形;雌花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青紫色或褐色,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06页.图2942)
生境与分布:为栽培植物,植于山坡路旁、荒地或屋舍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生药采集:秋、冬季采收种子,拣去杂质,晒干。中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
鉴别
性状:种子长圆形,稍扁,长端宽,长1.2~1.8cm,宽0.5~1.1cm。一面较平,另面较隆起。表面有灰白色、黑棕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纹理,平滑,有光泽。较小端有突起的种阜,并有珠孔,较平面有明显种脊,由种阜延伸至合点,合点微突起。种皮硬脆,较薄。种仁白色,有菲薄膜质外胚乳;内胚乳厚,富油质;有2枚大形菲薄的子叶,具明显叶脉,胚根在珠孔一端。气无,味涩,嚼之微有辣感。以个大、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观,外种子细胞1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1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在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54页.图416)粉末灰黄色或黄棕色。 ①种皮厚壁栅状细胞1列,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呈细长柱形,排列紧密,平直或稍弧状偏弯,细胞界限有的不明显或胞间层略呈细波状弯曲,长144~483μm,宽7~18μm,壁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狭细,内含暗棕色物;表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腔明显,有的分枝状。 ②种皮薄壁栅状细胞1列,无色或淡灰色。呈类长方形,长32~56μm,宽10~29μm,多破碎,壁菲薄,细波状弯曲;表面观呈类圆形,壁菲薄,细胞间隙三角形。 ③种皮表皮细胞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18~61μm,外平周壁网状增厚,网孔不规则多角形或类长圆形,较大而密,有的细胞含灰棕色物;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外壁增厚,可见较密的径向延长的纹孔,径向壁稍增厚。 ④内胚乳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35~72μm,壁薄,胞腔内充满圆球形糊粉粒,直径10~15μm,拟晶体及拟球体可见;并含脂肪油滴。此外还可见外胚乳颓废组织、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种阜细胞。(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76页.图282)
理化:取本品脱脂粉末5g,加盐酸水溶液(pH2)25ml,沸浸1小时,滤过,滤液碱化后(pH12),以氯仿液萃取,并回收至2ml备用。吸附剂用硅胶G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8∶2),展距15cm,显色剂用碘化铋钾试剂。(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55页.图417)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种子含脂肪油40%~50%,蛋白质26%。另含蓖麻碱(Ricinine)约0.2%有毒,此外尚含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Acidic ricin),碱性蓖麻毒蛋白(Basic ricin)[1]。种皮含羽扇豆醇(Lupeol)等[2]。
参考文献
[1] CA 1972;76:110323j。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