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相关tags:
药材名称:蜣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蛣蜣(《尔雅》),天社(《广雅》),转丸、弄丸(崔豹《古今注》),推丸(陶弘景),胡蜣螂(《蜀本草》),推车客(《本事方》),推屎虫(《孙天仁集效方》),黑牛儿、铁甲将军(李延寿),大乌壳硬虫(《普济方》),夜游将军(《纲目》),屎蜣螂(《本草原始》),滚屎虫、车屎客(《医林纂要》),牛屎虫(《苏州本产药材》),推车虫(《药材资料汇编》),大将军、触角牛(《河北药材》),铁角牛(《山西中药志》),粪球虫(《中药志》)。
基源:为金龟子科洁蜣螂属动物蜣螂;粪金龟科粪金龟属动物粪金龟;犀金黾科叉犀金龟属动物独角仙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又名屎蛒螂、推粪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粪金龟Geotrupes laevistriatus Motschulsky。独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Linnaeus)。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随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一种小者,身黑暗,昼方飞出,夜不出,今当用胡蜣螂。”综上所述,胡蜣螂与今蜣螂相符合。
形态:屎壳郎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突起。(图见《中国动物药》.154页.图167)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广泛的分布于中国各地。
粪金龟 体短宽,椭圆形,很光亮。体上方常有紫铜、紫蓝、铜绿至墨蓝等金属光泽。额大,被细刻点,前头呈半球形,中央有“V”字形的凹陷,后头平滑。复眼褐色,触角赤褐色。前胸背圆而隆起,中央有短的直线凹陷,两旁略有刻点,前缘略凹,两侧缘膨出。鞘翅上有13~14条由刻点列成之直沟。下体及脚紫褐色,疏生褐色毛。(图见《中国动物药》.155页.图168) 多栖息于牲畜粪堆下的小洞中,每堆屎下少则几个,多则达十数个。广泛的分布于中国各地。
独角仙 体型甚大。雄虫头部有强大双分叉角突。全体红棕色、深褐色至深黑褐色,全体光亮。头较小,前胸背板阔大,中央有一强大而前弯的单叉角突。鞘翅长大。腹面有光泽,被黄褐色纤毛。足发达。(图见《中国动物药》.155页.图169)成虫常夜出活动,趋光性强,多以树叶为食。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一般于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再用炭火烘干。蜣螂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此外,福建、广东、广西亦产。独角蜣螂产于江苏、安徽、山东、山西等地。
鉴别:蜣螂干燥虫体呈黑褐色,长3~4cm,宽1.8~3cm,雄虫较雌虫稍大。雌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半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1/2,为翅覆盖。雄者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以体黑、干燥、完整者为佳。独角蜣螂干燥雄虫虫体呈棕色或棕褐色。头顶有崛起的角状突,长约1.7~3cm,角上端2回分叉。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发达的二叉棘状突,长约1cm,尖端略弯向前下方。质较松脆。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含有毒成分约1%。有效物质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不溶于乙醚。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