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
相关tags:
[外文]:no-tillage
播种前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作物生长期间不进行土壤管理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的一种耕作方法。作业时一般用联合作业免耕播种机,在留有前作残茬的土地上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除草、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广义的免耕还包括少耕作业法,即在用犁翻耕的传统作业基础上,尽量减少作业的次数和工序,如用耙茬、旋耕或浅松耕等代替传统的翻耕作业,或用化学除草代替中耕作业等。
发展过程应用传统方法的免(少)耕技术在中国农耕历史上出现较早。青海、甘肃一带的砂田栽培法,用砂、石覆盖地面,可数年或十数年不耕,以减轻蒸发、保蓄水分、提高地温;华北地区麦收后直接在茬地上播种玉米、大豆;南方稻区在水稻收割后直接播种小麦(稻板麦)或在稻兜上点种大豆(稻根豆),以及水稻收割前套种紫云英(稻板绿肥)等,实际上也都是免耕作业方法。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农业研究工作者和生产者认为传统的机械耕作需多种农机具多次进入田间耕作,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的紧密度增加,特别在干旱多风地区和坡地,容易引起失墒或水蚀、风蚀,从而进行了以减少整地次数为目的的少耕研究。之后又发现残茬和立茬覆盖地面对土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高效除草剂的发明和免耕播种机的研究成功,又为非机械方法的除草和不经翻耕、整地的播种提供了可能,再加上石油能源紧张等困素,遂使现代免耕技术得以产生和逐步发展。这种技术自60年代开始应用于美国的玉米、高粱、大豆和烟草等作物的生产,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和采用。
特点免耕作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只有播种、喷药和收获 3次作业,因而减少了翻耕、耙地等作业机械多次进入田间压实和破坏土壤结构的机会。
(2)由于减少了作业环节,农机具的购置和使用费用也可相应减少,并可降低单位面积的能耗。
(3)地面保存残茬覆盖,可避免因雨滴直接打击地面而引起的土壤团粒散碎和地表板结;还可减少径流和蒸发,有利于水分下渗和减轻水土流失;对于降低地面风速,减轻土壤风蚀和防止土壤水分的迅速散失也有重要作用。
(4)前作收获后可立即播种,从而节约农耗时间,有利于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和实行复种;在春季多雨地区可不致因连绵阴雨而影响播种。
(5)应用于半干旱地区、多风易旱地区或坡耕地,不仅可减少保持水土的费用,而且是减轻由于坡地中耕后引起水土流失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6)由于免耕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原来被认为利用价值较低的土地通过免耕而得到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免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地面因有残茬覆盖,早春土温较低时不利于作物生长;禾本科作物残茬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影响下茬禾本科谷类作物的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耗费较多,而消灭杂草和病、虫的效果有时不太显著等。此外,免耕对低洼易涝、土质粘重坚实和耕层构造不良的土地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