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因

相关tags:

似因名词解释:因明用语。指有过失的因。对它的分类古今说法颇为不同,但正理派和佛家都很重视对似因的研究。正理派将似因分为五类九种。第一类称不定或歧异。包括名词解释:(1)共不定(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2)不共不定(因于同品无,于异品亦无);(3)不决(宗上有法外延大至无所不包)。第二类称相违(相违因实际成立的是与宗相反的命题)。(3)第三类称不成。包括名词解释:(1)所依不成(宗上有法不极成,因无所依);(2)因自身不成(因与宗上有法无关);(3)回转性不成(因与宗法无必然的联系)。第四类称实有违宗(A因证明宗之成立,B因却证明相反的宗之成立,与之相抗衡)。第五类称自违。近代正理论仍坚持五类九种似因的分类,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上有变化。第一类称差异推理(即不定或歧异)。包括名词解释:(1)太广(即“共不定”);(2)太狭(即“不共不定”);(3)无所不包(即“不决”)。第二类称自相矛盾推理(即“相违”)。第三类称平衡推理(即“实有违宗”)。第四类称不确实推理(即“不成”)。包括名词解释:(1)出事地不实(即“所依不成”);(2)事端不实(即“因自身不成”);(3)因果关系不确(即“回转性不成”)。第五类称背理推理(即“自违”)。佛教因明家不同意正理派对似因的这种分类,先是古因明家将似因分为三类十一种,后经过陈那的增订,成为三类十四种似因,它是根据缺相的情况来排列的,第一类称不成(缺因第一相的过失)。包括名词解释:(1)两俱不成(立敌均不承认此因能证明宗);(2)随一不成(立敌有一方不承认此因能证明宗);(3)犹豫不成(立敌对于此因是否能周遍于宗上有法尚有疑惑);(4)所依不成(宗上的有法不极成,因失去所依)。第二类称不定(一般是缺因第二相或第三相的过失)。包括名词解释:(1)共不定(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2)不共不定(因于同品无,于异品亦无);(3)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因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遍有);(4)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因于异品有非有,于同品遍有);(5)俱品一分转(因于同品、异品均为有非有);(6)相违决定(即“实有违宗”)。第三类称相违(同时缺第二、第三相的过失)。包括名词解释:(1)法自相相违(因与宗法的字面意义相违);(2)法差别相违(因与宗法暗含的意义相违);(3)有法自相相违(因与有法的字面意义相违);(4)有法差别相违(因与有法暗含的意义相违)。佛家对似宗的这一分类,至7世纪,法称又作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