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
相关tags:
范畴名词解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源于希腊文Kategoria,意为指示、证明。汉译系取自《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一语。因基本概念既有“洪”(即“大”)意,又各成其类,故译为“范畴”。在哲学史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范畴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它看做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类而得出的基本概念。他在《范畴篇》提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十个范畴。但他没能揭示范畴的内在的辩证的相互联系。德国康德创立了一个先验范畴论体系。他提出十二个范畴,把它分为四类名词解释:(1)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存在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并研究了范畴的逻辑功能,范畴在思维中、在加工整理感性材料方面的作用。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对范畴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范畴“贯穿于我们的一切表象”,它们是“一般的东西”(《逻辑学》)。他以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考察范畴,把范畴之间的关系看做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但他又认为范畴是独立的本质,范畴的推演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范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范畴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东西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列宁说名词解释:“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列宁全集》第55卷第75页)范畴是在认识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个小阶段。“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上书第78页)。范畴凝结着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人们进一步认识的起点。它是变动的、发展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深化过程相一致,并表现着科学发展的总结和要求。各门具体科学中都有各自特有的范畴,例如化学中的化合、分解,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等。哲学范畴从各门具体科学中抽象和概括出来,又成为各门具体科学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如矛盾、质和量、本质和现象等,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构成。哲学体系,则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现代科学发展反映到哲学上,使一系列传统范畴充实了新内容,并出现许多新范畴。现代科学中所提出的有序、无序、要素、层次、结构、系统、功能、信息等,不仅丰富了传统范畴的内容,而且正在成为新的哲学范畴。范畴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一定体系中存在。任何范畴都是包含诸种要素的概念系统,范畴的本质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诸种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立的范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转化。哲学范畴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反映作为系统和整体的客观现实并克服抽象化的片面性。范畴和规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但是它们在反映的角度和深度上有区别名词解释:规律反映事物总体的、全过程的、最普遍的本质联系,而范畴则反映客观世界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普遍联系。人们以范畴为思维工具去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又能进一步丰富人们对范畴内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