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村

相关tags:

汝南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23.00公里, 国土面积45.34平方公里,海拔2750.00米,年平均气温0.00℃,年降水量6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白芸豆、小麦等等农作物。有耕地8580.00亩,其中人均耕地4.94亩;有林地57934.48亩。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26户,有乡村人口1759人,其中农业人口1759人, 劳动力1206人,其中从事 第一产业人数106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580.00亩(其中:田436.00亩,地8144.00亩),人均耕地4.94亩,主要种植玉米、白芸豆、小麦等等作物;拥有林地57934.4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0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0...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汝南,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春秋战国时代,汝南就有建制,属蔡国。西汉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汝南,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春秋战国时代,汝南就有建制,属蔡国。西汉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

汝南县(Runan Xian)的由来

位于东经114.3°,北纬33.0°,在河南省东南,驻马店市东。汉置汝阳县。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汝南县(Runan Xian)的由来

位于东经114.3°,北纬33.0°,在河南省东南,驻马店市东。汉置汝阳县。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郏县的历史沿革

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汝南县,开皇18年

郏县的历史沿革

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汝南县,开皇18年

息县的历史沿革

大美息县息县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三十七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历东汉、魏、晋、南北朝均属汝南郡(国

息县的历史沿革

大美息县息县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三十七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历东汉、魏、晋、南北朝均属汝南郡(国

颍泉区的历史沿革

周代,置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秦,置汝阴县,属陈郡。汉,置汝阴县,属汝南郡。南北朝·北魏,置颍州。唐代,更名信州。北宋,更名顺昌府。明代,置颍州治所。清代,置颍州府,赐名"阜阳县"

颍泉区的历史沿革

周代,置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秦,置汝阴县,属陈郡。汉,置汝阴县,属汝南郡。南北朝·北魏,置颍州。唐代,更名信州。北宋,更名顺昌府。明代,置颍州治所。清代,置颍州府,赐名"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