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
相关tags:
忌日名词解释:忌日,又称忌辰。
古代指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
旧俗,每逢这一天,家人须烧香奠祭,忌一切娱乐和欢宴,故称忌日。
宋•高承《事物纪原•忌日》云:“《礼祭义》日: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注曰:忌日,亲亡之日;不用举他事,非不祥,言非以死为不祥避之;夫日犹此日;志有所至者,此心极于念亲也;不敢尽其私,不敢尽心于已之私事也。
又日:文王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
然则忌日始于周也。
”忌日之俗,自周代以后,历代沿袭。
《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清代吴荣光《吾学录初编》云:“唐宋官员遇私忌准给假一日。
”明代每逢忌日要到墓地上祭奠。
据《明会要•礼》记载:“永乐元年五月丙戌,以太祖忌日,(帝)谒祭孝陵。
”如皇帝不去,则遺官祭陵。
“吴元年四月,仁宗忌目。
太祖诣太庙祭毕,命太子及诸王往凤阳,展奠皇陵。
”至清代亦是如此。
《清史稿》卷九十三载曰:10“帝、后忌辰,内外俱素服,停宴会、辍音乐、不理刑名,帝诣奉先殿后殿上香行礼。
”忌日这一习俗,在我国古代小说中亦不乏其例。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叙写了宋时开封府的吴氏寡妇与西山道观的黄知观有奸情被儿子达生知道后,多次干扰,使二人偷情未遂,为此其母在亡夫忌辰之月,欲设计支开儿子。
书中写道:“过了两日,却是亡夫的忌辰。
吴氏心生一计,对达生道:你可先将纸钱,到你爹坟上打扫,我随后备些羹饭,抬了轿就来。
”然而这一计谋,早被儿子识破,使其目的又未达到。
徐珂的《清稗类钞•孝友类》讲述一个洪稚存遇母忌不食的故事:“洪存,名亮吉,幼孤贫。
及长,常橐笔游公卿间,节所人以养母。
母卒,时客处州,弟霭吉不敢讣,为书言母疾甚,促其归。
洪亟行,距家二十里,舍舟而徒,方度桥,遇其仆之父仇三,知母殇,大号踊,失足落水中。
流数里,汲者见发扬水上,揽之得人,识之者共舁至家,久之方苏。
洪以不及视含敛,后遇忌日辄不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乐仲》亦有述及:“先是仲殷饶,同堂子弟,争奉事之,凡有任其取携,莫与较;及仲蹇落,向存绝少,仲旷达,不为意。
值母忌辰,仲适病,不能上墓,欲遣子弟代祀;诸子弟皆谢以故。
仲乃酹诸室中,对主号痛;无嗣之戚,颇紫怀抱。
因而病益剧。
”《清代日记汇抄•乙酉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天台卢希哲,名进,举进士,弘治间知黄州府。
一日坐堂上,隐几假寐,梦老妪延之市中桥边民家,饷以馄饨,餍饱而归。
及觉口犹脂腻。
函遣左右以其所访之,其家八十老妪方设祭。
问之云:‘夫死三十余年,平生嗜馄饨,今乃忌日,设馄饨祭之耳’。
左右还报,卢始惊讶,时年三十余,意其为后身也。
召老妪,宛然梦中所见。
给以白金一斤,自为白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