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墓
相关tags:
庐墓名词解释:旧时丧俗,父母或老师死后,其子或学生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叫做庐墓。
此风俗早在周代就有。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泗水》载曰:“今泗水南有夫子冢……即子贡庐墓处也。
”到汉魏时期则非常盛行。
其中,有子为父母庐墓者。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文帝)为皇太薄后持三年服,庐居枕块如礼。
”《汉书•邓骘传》:“母新野君丧,骘等后乞身行服,章连上,太后许之。
骘等既还里弟,并居冢次。
”有以兄丧庐墓者。
《后汉书•马援传》载曰:“援三兄,况、余、员,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
”唐代沿袭此俗《新唐书•陈子昂传》:“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到明清时期,父母或老师死后,庐墓者仍不乏其人。
据`《明会要•礼》载:“钱德洪闻王守仁之丧,驰书于其父,具陈‘父生、师教愿为丧服。
父许之。
与同门王畿议服制。
德洪以父母在,麻衣布絰,弗敢加焉。
畿请服斩衰以从,筑场庐墓,三年而后去。
”《明史•刘珝传》:“珝初遭丧,庐墓三年。
”在我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对庐墓这一习俗,也常有反映。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王裒,字伟元,城阳菅陵人也。
父仪,为文帝所杀,裒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
”高明的南戏《琵琶记》第四十一出《风木余恨》写蔡伯皆携赵五娘、牛小姐同归故里,在父母坟前,牛小姐悲哀地唱道:“百拜公姑,望矜怜恕责我夫。
你孩儿赘居牛相府,日夜要归难离步。
坚心雅意丧葬劝亲父,同归故里守孝服,今日双亲来庐墓。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中叙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吴保安早年有恩于郭仲翔,后保安夫妇死于任所,仲翔步行数千里,同保安的儿子天祐一起将其尸骨背回原籍,重新殡敛发葬。
“又同天祐庐墓三年。
”第三十一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谓东汉灵帝时,蜀郡益州叫司马貌的人,“双亲死,庐墓六年,人称其孝。
”徐珂的《清稗类钞•孝友类》记述了《殷怀乡行孝》的故事:“殷怀乡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撤下母亲和几个弟弟,全凭他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来奉养。
三十岁才娶妻,妻子十分贤惠。
这年遭大荒,家中没有吃的,他让妻子改嫁,换得银钱来养活老母与兄弟,妻子不肯,经他苦劝,“妇乃从之,母及弟卒赖以全。
”后母死,负土成坟,诸弟成立,皆为婚娶。
或劝续娶,泣曰:‘吾妇归我,无失德,且得母欢心。
昔以贫故弃之,今复娶,是负吾贤妇也,’卒不娶,独庐于墓侧以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