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
相关tags:
荷包名词解释:中国古代人的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细小物品(如钱币、小食物、印章等),只能贮放在另佩的小袋里。
这种小袋大约自宋代以后便称之为“荷包”。
荷包前身,名称很多。
最早的称之为肇囊”,一般多用皮制。
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已有皮制的鞶囊。
汉魏晋时代,这种佩囊已广为流行。
《曹瞒传》说:“(曹)操性佻易,自佩小鞶囊,以盛毛巾细物。
”《晋书•邓攸传》也载:邓攸梦行水边,见女子,猛兽自后断其鞶囊。
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
《隋书•礼仪志》七:“鞶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
次以银织成,三品以上服之。
以下鋋织成,五品以上服之。
”此时,除皮质的鞶囊,还有丝布的佩囊。
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蜕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
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称之为“鱼袋”、“钻諜七事”。
七事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等物。
钻諜七事可以说是后来的“七事荷包”(《歧路灯》七十八回)的前称至于“荷包”这一名称,则出现在宋代以后。
《通俗编•服饰》说:“《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囊’,欧阳修启以‘紫荷垂橐’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芰荷之荷。
今名小夹囊日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耶?这是将宋代紫荷疑为荷包。
袁枚《随园随笔》下有“紫荷非荷包”条辩其非元杂剧、明清小说、笔记始有大量的“荷包”称法。
元阙名杂剧《摩利支飞刀对箭》有云:“两个不曾交过马,把我左臂厢砍了大片,著我慌忙下的马,荷包里取出针和线,我使双线缝固住,上的马去又征战。
”明小说《金瓶梅》五十一回:“李瓶儿便向荷包里拿出一块银子儿”,递与陈经济去买汗巾。
清代满洲贵族,对荷包似乎有种特殊的兴趣,宫廷中甚至专有做荷包的定制。
《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卷三)规定:“衣库每年成造荷包二百对,交四执事太监处收贮,预备赏用。
”又“乾隆三十年十一月总管太监王成传旨,年例交衣库绣作花大荷包五十对”。
其用途也十分广泛,如赏赐、放定、过礼、孩子满月,男女私定终身等等,都离不开荷包做礼物、信物。
服饰《红楼梦》里对这一习俗常有描写。
第十八回写元妃回家省父母,听龄官唱《相约》、《相骂》二出戏,甚喜,“额外赏了两匹宫绸,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之类”。
十七回述宝玉在外被小厮们抢去了荷包、扇袋,回房后,黛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了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看得出,黛玉对自已送给宝玉的荷包很看重,不是做一般礼物送的.荷包在明清时,也叫“茄袋”、“顺袋”。
《金瓶梅》三回:西门庆“便向茄袋里取出(银子)来,约有一两一块,递于王婆子,交备办酒食”。
这是按宋朝人的称法。
《宋史•舆服志》谓金主法物有玉带及皮茄袋。
《歧路灯》二十四回:“绍闻从顺袋掏出一封书子,递于夏逢若。
”经过上千年的演化,荷包变得越来越精巧,样式、质地也丰富多样。
有用绫、罗、绸、缎等上好的丝织品为面料的,有用羊皮、鹿皮缝作的,花样有用刺绣、纳纱、堆绫等方法描绘的,形状有“葫芦、“鸡心”、“圆形”等。
《旧都文物略》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
”荷包兼有装饰和实用两种用途。
作为装饰,其佩法因人而异。
有系腰带上的,有戴于胸前的。
《儿女英雄传》十五回说邓九公的二房太太“胸坎儿上,戴着一挂伽楠香的十八罗汉香珠儿,又是一挂早桂香的香牌子,又是一挂紫金锭的葫芦儿,又是挂肉桂香的手串儿,又是一个苏绣的香荷包,呈,令人目眩。
《红楼梦》十七说宝玉在大观园被贾政试才题对额得了“头彩”,小厮们要赏,“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这大约是挂在腰间的东西。
而黛玉赠他的那个荷包,则是系在里面衣襟上的,所以没被抢走。
作为实用,荷包可放细碎东西。
有盛食物的。
《红楼梦》十九回、三十回里,写宝玉所戴的荷包中,就装有“梅花饼儿”“香雪润津丹”。
有裝烟叶的。
《儿女英雄传》里的安老太太,就时常拿着一个带“烟荷包”的烟袋。
北京《竹枝词》有云;“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
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荫芦。
”至于《金瓶梅》里人物身上的荷包,则少不了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