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

相关tags:

核潜艇
世界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军官海曼·里科弗倡仪并建造的。这艘潜艇取名为“鹦鹉螺”号,和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名字一致。
1955 年 1 月 17 日,里科弗身穿军便服,登上“鹦鹉螺”。艇长一声令下,这艘破天荒使用核动力的潜艇便通过防波堤,进入长岛海峡。几天后,它一头扎入海水中,开始了潜航试验。艇长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在 60 米深度以下航行,潜艇很平稳,像陆地上一样,没有丝毫震动。艇内温度恒定在22℃,相对湿度 50%,气候‘四时如春’,一位随艇的海军军官说,试验结果比放开胆子想象的还要好  ”
最惊人的壮举发生在 1958 年 8 月。
时逢盛夏,浮冰飘逐。“鹦鹉螺”第三次出征,逼近北极航道,企图穿越北极。前两次因为海底冰峰的阻拦,它被迫中途撤回。
潜艇沿阿拉斯加半岛东侧进入北极海底。海面上万籁俱寂。艇长安德森升起潜望镜,测定方位。“鹦鹉螺”号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北冰洋西部盆地的一条深水通道——巴罗海沟。
“报告,垃圾抛出装置失灵!”
“报告,发动机出了故障!”
“声纳故障!”
在黑暗的海底,机械和仪表故障不断发生。但是安德森毫不动摇前进的信心。他一边命令检修,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在前灯的照射下,崎岖峥嵘的海底山峰,像魔鬼一样龇牙咧嘴,头顶上垂下的冰峰突兀耸立,稍不留神就有灭顶之灾。
当然,潜艇有时也会进入宽阔的海域。这时,“鹦鹉螺”的速度增至 18 节,像奔驰在宽阔而平坦的公路上的汽车 潜艇已经在冰原下潜航了 62 个小时。由于无法靠天体定位,只能靠航速和航向来判断自己的位置。艇上还有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校核航海误差。
“离北极极点还有 0.4 海里!”
当喇叭里响起这句话时,大家都聚集到艇员餐厅里。艇上异常安静,只有监视海情的声纳,发出稳重而有节奏的声响。
安德森盯着电子计程仪,喊着:“  五、四、三、二、一,目标到!”餐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欢呼声。这时是 8 月 3 日 23 点 15 分,海区深度 4090 米,冰层厚度 7.6 米。“鹦鹉螺”在通过北极极点后继续前进,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穿出冰层,进入了大西洋 核潜艇的一个突出优点是能够长时间在水下潜航。它可以在水下做环球旅行,可以到达任一海域,这一点为常规潜艇所望尘莫及。
常规潜艇在水下靠蓄电池供电。受电池容量限制,续航时间很有限。若以时速 22 海里全速航行。只能在水下航行 1 小时左右。当电池快用完时,必须立刻浮到水面用柴油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充电时间大约要 6 小时。因此严格地说,常规潜艇应该叫“潜浮艇”比较恰当,并且是以水面航行为主要运动方式的。
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既不烧煤又不烧油,而是烧核燃料。这种核燃料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从而放出能量。据实验表明,1 公斤铀—235“燃烧”得到的
能量,相当于烧烧 2000 吨优质煤所得到的能量。
核反应是在“原子锅炉”中进行的,这种“原子锅炉”又叫反应堆。核潜艇中使用的反应堆都是“压水堆”。它是用高压水作为载热剂,核燃料在反应堆中进行裂变反应,放出热能,用这些热能加热高压水,水的温度可达300℃而不汽化。再用这些过热高压水去加热淡水,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做功,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航行。
因为核燃料“燃烧”不消耗氧气,不排出废气,因此可连续潜航在海洋深处。它能够以 90%的时间在水下连续活动,能够绕地球好多圈而不需添加燃料,这就使它的隐蔽性和战斗性能都大大提高了。
另外,常规潜艇的水下航速最大是 20 节,而核潜艇可以达到 30 节,竟可与在水面飞驰的快艇媲美。这是因为,核潜艇除了具有先进的动力装置外,还具有“水滴型”的外形。这种“水滴型”的外形被证明最适于水下航行,而一般的常规潜艇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在水面上航行,所以不得不采用“长刀型”。
核潜艇有两种:攻击型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前者主要的武器是鱼雷和巡航导弹,可用来攻击敌方的潜艇和水面舰艇;后者携带弹道导弹,其使命是在战时从海底发射远程导弹,对陆上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进行战略核轰炸。当然,发射时机要由本国政府决策人直接决定。正因为战略核潜艇具有高度隐蔽性,所以至今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摧毁它的有效手段。它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1 年 6 月,美国建造的“俄亥俄”号三叉戟核潜艇试航成功,编入现役;苏联的 3 万吨级的“台风”号核潜艇比三叉戟核潜艇更大,也已问世。这已是核艇的第四代了。
第一代是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等同类潜艇。艇上装备的武器是普通鱼雷,不能充分发挥核潜艇的优势。
1957 年苏联首先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大受震动,从而大大加快了第二代核潜艇“北极星”潜艇的研制步伐。1959 年 6 月,第一艘装有“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下水。它的排水量为 6700 吨,“北极星”导弹的射程为 2700 多公里,装有核弹头。
美国第三代核潜艇始于 1964 年。这一代核潜艇排水量达 8000 多吨,装备的“海神”导弹射程更远,可达 4600 公里,命中精度为 550 米。
第四代核潜艇——“俄亥俄”号艇长 170 米,艇身最大直径为 12.9 米,可并排停放 4 辆大型公共汽车。其水下排水量为 18700 吨,拥有 9 万马力,巡航期为 70 天,比“北极星”或“海神”潜艇要长 1/5。
“俄亥俄”号艇体中部有 24 个导弹发射管,可装载 24 枚“三叉戟”战略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带有分导式多弹头,每枚导弹至少可带 10 枚子弹头,射程可达 1 万多公里。因此,一次齐射就可以打击 100 多个目标。如果每枚导弹带 17 个子弹头,一次齐射可打击 400 多个目标。这样,第四代核潜艇的活动海域已增至 1.4 亿平方公里。位于大西洋的核潜艇可覆盖苏联的全部目标。
但是,核潜艇并不是没有缺点的。1963 年 4 月 10 日,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发生了一次悲剧。
这一天,“长尾鲨”号在美国东海岸进行深潜试验,一艘“云雀”号护卫舰在它附近游弋,随时与潜艇进行联络。
“长尾鲨,长尾鲨,我是云雀!”报务员开始呼叫,“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我们开始下潜!”从“长尾鲨”核潜艇传来回答。
突然,报务员从耳机中听到奇怪的嘶嘶声。“发生了什么事?”他急忙发问。“下沉,我们在下沉!”对方回答。“响声是怎么回事?” “  ”沉默。
耳机中突然响起一声爆炸声,接着便永远沉默了 后来才查清楚,“长尾鲨”核潜艇的反应堆冷却水管发生了破裂。按规定,水管破裂后必须停堆进行修理。但反应堆一旦“熄火”,艇体便因无动力的支持而自行下沉。虽然重新开堆只要 7 分钟时间,但在这 7 分钟内,潜艇已经沉到极限深度以下,它的壳体已经承受不住海水的高压了,于是发生了可怕的爆炸。美国打捞人员后来在海底找到了七零八落的“长尾鲨”残骸,但艇上的 100 余名官兵,永远无法找到了。

水文观测船(核潜艇出事后 美国海洋测量船又来南海了)

前两天老司机刚猜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可能是因为海图精度不够或过时,导致该艇撞上海底受损。这不,为美国核潜艇收集高精度海底地形资料的美国海洋测量船就来了。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10日称,美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