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
相关tags:
黄巾起义名词解释: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外戚争相专权,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太平道首领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利用宗教的形式秘密发动和组织群众,十余年间,信徒发展到几十万人,遍及青、徐、兖、豫、幽、冀、荆、扬八州。
张角把信徒组织起来,以“方”为单位,分作36方,大方1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各设渠帅。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在群众中广泛宣传。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同时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因而被称为“黄巾军”。他们烧官府,杀官吏,攻打地主坞壁,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
东汉政府派卢植、皇甫嵩、朱等率军镇压。起义军先后在冀州(今河北地区)、颍川(治今河南禹县)、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地区取得胜利,打败了卢植、朱。
但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长社之役中败于皇甫嵩,后又败于颍川、汝南(今河南上蔡)、陈国(今河南淮阳),整个形势开始逆转。同时张角不幸病死,起义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袖。
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两次战役中,张梁、张宝牺牲。南阳黄巾军也在宛城(今河南南阳)战役中失败。至此,黄巾军的三大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斗争,先后失败。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各地分散的黄巾军和响应起义的农民武装,仍继续坚持斗争,腐朽的东汉封建王朝,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土崩瓦解。